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就学习而言,其中的器也应该包好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事半功倍,而不科学的方法则反之。立足于当下满足更多需求的
今天更新的部分,主要是讲的背单词常见的不可取的方法。好,接下来进入正题。
【背单词】:
- 过分依赖中文
以前提到过什么是英语思维,过度依赖中文背单词的弊端蛀牙有两个:1. 不利于建立英语思维;2. 两种语言之间并不具备完全的对等性。
在剑桥系列书籍”working with words”当中,讲到词汇的conceptual meaning的时候,提到 language rarely divide up the world in exactly the same way.


2. 孤立式的背单词
大家都有又背单词的经历,有语境的记单词,比如在玩游戏或者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你是记忆非常深刻的。脱离语境记单词就等于死记硬背,不仅记起来非常困难,而且很容易忘记。
当然这并不是说必须得通过阅读这样非常慢的方式来一点点慢慢积累,并且一个单词一般要遇到多次才可以有比较稳定的记忆,如果完全依赖阅读来积累词汇的方式,对很多人来讲,特别是短期内有准备考试的童鞋来讲,都是不太可取的,一是比较耗时,二是生词超过一定量,比较容易影响体验和积极性,这样就对材料难易度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大多数时候我们是两者结合,一方面要有单独攻破词汇的部分,可以用单词书,最好是带练习的(关于使用什么样的单词书,我下一篇文章会推荐一套特别棒的美国学生都在使用的单词书);的需要训练,而就是要配合大量的语言输入,可以是阅读或者听力,如果是有声书当然是最好的了,看自己的习惯,如果是听觉型的人,可以通过有声书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如果喜欢阅读单一的行为,让阅读更安静、更利于思考、自己喜欢把握节奏的话,则推荐只需要做原版书阅读就好了。
这里一定要注意,单词和输入材料(听力和阅读材料)在等级的匹配度要尽量一致,比如,你要考托福,那你肯定背托福单词,这样在阅读里才会出现,没必要被专八单词;你现在背高中词汇,那么就选择与之大致匹配的原版书阅读。关于原版书阅读的分级标准,后面也会在详细解读)
这样好处显而易见,是为了确保今天背的单词突然第二天就遇到了,是不是很惊喜,反正这是我自己再背单词时候的小确幸了。学习效果明显,而且心里会备受鼓励,让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坚持。
3. 顺序记单词
想想为什么那么多人总是死在单词书的abandon上面,这样不太可科学的背单词方法,至少有一定的责任,当然除此之外,原因很多,但其中像背词典一样的背单词方法的确是太反人性了。
为什么不推荐?
顺序记单词,类似小版词典,如果是用来复习问题不大,或者是大部分少部分单词不认识,也可以。但是如果本身百分之九十都是生词,顺序记单词会导致的的问题是,词和词非常相似,甚至发音都相似,这种极度的相似,是非常不适合记忆规律。
4. 看太多词汇辨析的讲解
送给大家的建议:少看或者适当的看关于讲解语言的书,特别是在没有一定语言积累的时候去看很多抽象晦涩的讲解书;而是多看使用语言的书;这个观点也在语言大家葛存壮老先生那里被提及。
道理非常简单,拿非常相似的内容来做区分,有时候反而更容易混淆,特别是发音或者拼写很相似的单词。
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相似之处被加强,而不同之处却不一定能够被记住,反而大脑遇到他们的时候,正因为之前做过区分,却更容易引起大脑的警惕,从而放弃之前的第一直觉,或者之前已经建立了一部分的英语思维,而把所有的focus放在了回忆他们的不同描述上,生怕会用错,反而越是容易出错。比如kitchen和chicken, quiet和quite本来我还挺清楚的,但是有时候非得拿两个本身没有弄混的词来区分,反而更容易出错。
这一点我从自己的经验中是深有体会的。以前上学的时候,很多辅导书都会有专门的模块用来区分不同词或者短语的用法,但是我经常的感觉就是越区分越混淆,下一次遇到之后的第一反应通常是去想那些我看过的抽象的讲解和描述,通常大脑一片空白。再讲一个经历,相信大家都有过,就是错题的修改,每次我们试着记正确答案,却每次还会在认真分析和回忆后,仍然完美错过正确答案,这是为嘛呢为嘛呢?灵魂拷问。
其实,大脑真的不适合单纯抽象的记忆,就记忆而言,我们的大脑可是绝对的需要更具象的场景、视觉相配合,才可以记得牢固;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有时候你能记得某个单词是在单词书的哪个位置,但是可能第一次在文中出现的时候,你会发现不一定能够识别出来,或者如果你会记得自己在某个场景下记得这个单词,和谁讨论过,但就是忘记了它的意思(如果没有这种体会就当我没说)。
人的大脑天然对具象的视觉更敏感,学习语言尤其如此,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这个词和某个场景(例句、电影里、或者某个生活中具体的场景)联系起来,才能够建立这个词的英语思维,就是把mental concept和语言符号(symbols)建立直接联系。
再者,有时候词汇的使用是非常微妙的、难以表述讲解的,是随着语境场景而变化的,未必能够通过抽象的语言描述表达清楚,再说即使你觉得表达清楚,而别人的理解也未必和你一致。
当然也并不说,做对比和做区分一定不可以,在条件合理的情况下也是没有问题的。一是区分不要太多条,太细致。二就是,一般来讲如果本身对某个词本身有一定有一定的理解和积累之后,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再做更细致的区分是可用的,因为不太会影响本身对于这个词的使用;
前段时间在看关于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 的书籍,提到几个点和这里的点不谋而合,在这里分享一下, 描述不仅使用与词汇,也试用于语法点。
1- 太多相似的表达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建议选取最核心的1-3个即可。
2-比较sutle的语法点更适合通过例子和具体使用来进行学习,而不一定非得抽象出具体的规则,因为很有可能某一些项目语法点不是非常的descriptive,也就是可描述性。

5. 一次把单词n多意思都想记住
这种方式万万不可呢,逻辑和前面有一些类似,太多相似的内容放在一起,不仅不会有积极的影响,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所以整体的推荐就是,选取核心1-2个的点来根据例句记住就可以了。
就是意思比较相似的一些重要的词用法非常的灵活多样,有的情况的确是有非常多的意思,有的时候是一个核心意思往外的延展的意思,非常多,同时记太多肯定是容易混淆的,也是不符合记忆规律的,想往深的去学一个词,不如多看多多读吧。
5. 不重视读音
每个词两种形态,一个是拼写,一个是读音,这两者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练习的。传统以来,我们都是以读为主,比较注意拼写,而如果两者同时学习,熟悉单词的sound对于更好的spelling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于记忆单词这件事,不只是拼写,单词的音对于形的记忆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5. 不复习单词
学习呢,真的很容易贪多,并且人总是喜欢新鲜感,但是切记沉寂在自己每天没了很多单词虚假的成就感里哦。
关于如何复习,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去一个餐馆是连续去三天,还是连着三周每周去一次,老板会对你更加印象深刻呢。毋庸置疑,记单词也是同理哦。
提到复习和人的记忆曲线,不得不提艾宾浩记忆曲线。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关于多长时间之后复习,网上还有很多关于记忆频次的表格。其实我个人认为也不用弄特别的复杂,嫌麻烦的小伙伴也可以从简,其实规律非常简单,就是少时多频,比如你早上背了80个单词,晚上或者第二天早上花半个小时复习,效果就会很好,要比过了两天以后来复习记忆要深刻。核心的逻辑就是大脑前期对某一东西形成记忆,需要间隔的更短,随着印象越来越深,就可以适当加长复习的间隔时间。如果隔了一周,我基本可以肯定,就基本等于重新记忆了,当然如果这段时间你正好有大量阅读,遇到刚背过的单词除外,但不太可能都遇到,所以这周几率整体是比较小的。所以整体建议就是一定要复习哦。好的不复习,不仅不会浪费时间,而且可以让你的学习事半功倍。
6. 硬记别人的联想记忆,或者联想过度;
单词的数量的差距就好比穷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孩子起点的差别。作为语言的基础原料,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可以说是,有她不一定行,但是没她肯定是万万不行的,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自全民学英语以来,前浪后浪的老师都在努力找到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帮助大家记忆,联想记忆一直深受大家好评,这种方法本身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我们使用的方式。
第一种情况,完全 硬记别人的联想。
联想说白了就是脑洞,脑洞不是所有都符合大众逻辑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跟每个人的脑回路息息相关,别人的联想到你这可能就是杂乱无章的,那你这时候的联想记忆就不会是通顺平滑的,你还需要去理解和记忆别人的逻辑,下次你见到这个单词,可能经常会在想的都是别人的联想逻辑,发现这甚至本身都要比死记这个单词更难。
第二种情况,联想逻辑链太长。
所有的方法都是工具,不是目的。如果联想链条过长,自然会加重下次的回忆成本,记忆也不太会是自然的,要知道大脑本身并不是用来记忆的,二是用来分析和理解的。所以,千万不要为了联想而联想,没有一种方法适合所有的单词。这时候不妨记住一个例句,当然也可以自己造句,最好是印象深刻的,分享一个小tips,可以拿身边比较熟悉的人来造句,让某个单词relate to real life觉得有助于记忆。
今天主要总结的我自己实践过、观察到或者是看书学到的经验,通过总结不推荐的方法,其实也是变相的总结了好的学习方法,下次在系统写一下方法和非常棒的单词书籍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