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地道的译文是 Do you have my pencil?
怎么样?和你自己的翻译有没有差别,我相信或多或少还是有差别的。
如果你的翻译是这样的话,Did you take my pencil? 这说明你的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汉语的影响,没有培养起真正的英语思维,因为这两种翻译方式其实反映了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在描述同一事物时存在的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是一直以来神秘的英语思维。
英语思维并不像很多书中描述的那样,是一个高深得难以企及的目标,到底什么是英语思维?它与汉语思维的差别究竟是什么,却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其实英语思维很简单,它涉及到中英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注意到了这样的差别,并且强化这样转换的意识,我们也可以培养起来英语思维。英语思维的培养可以让我们说的英语更加准确,很大程度上防止中式英语的产生。
思维是语言背后的反映,反映的是人们对世界不同的看法。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世界的看法差别是很大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医出现在中国,而科学和西医更多起源于西方,具体表现在语言上,从句子的组织结构到描述事物的角度都不一样。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汉语主观性强,英语客观性强
举个大家常见的例子,关于孩子的教育,在中国父母对小孩子的评价标准是听不听话,就是小孩子应该听大人的话,而英语中这样的意思应该是 behave yourself,虽然也是听话守规矩的意思,但总算标准相对客观一些。
我们去商店购物的时候,服务员招呼你的时候会说,你想买什么衣服?或者你想买什么书?这其实就是一种汉语的主观判断,有时候我去商店,只是为了逛逛,不一定要买东西,英语中的表达就会更加客观一些,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这样的区别也体现在一些公共警示语上。一些公共场所的洗手池旁会贴着“请节约用水”的标语,这是一个非常符合我们表达习惯的说法,潜台词就是说我们要节约用水,但同样的意思英文会简单地表示为 ‘Please turn off ‘,只需提醒,用完后把水龙头拧紧就可以了,并没有任何道德层面的暗示。

类似的我们常说“爱护草坪,请勿践踏”,英语只说 ‘ keep off the grass ‘。

从语法上来说,英语的客观性特别体现在以物作为主语的拟人句和一些被动句的用法上。
●句子的表述顺序不同
从句子结构上可见,汉语倾向于先次要后主要,而英语倾向于先主要后次要。英语逻辑是先主要后次要,先突出重点再增加各种修辞成分。例如:描述一个物体。There is an apple on the table in the bedroom.
看以下两个句子:
I can’t see anything with the door closed.
门关着,我什么也看不见。
在这个句子中英语先说的是什么也看不见,然后才说门关着,而在汉语中恰恰相反,我们会先说门关着,然后再说,我什么也看不见。
I just can’t go to hospital looking like this?
穿成这个样子,我怎么去医院?
这个例句大家可以自己分析,中英文的表达顺序正好相反。
●英语句子结构严谨,汉语则相对松散
对英语来说,除祈使句以外,一般情况下句子的主语谓语等各种成分是不可缺少的,并且各个句子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交代清楚,汉语则没有这么严谨,经常出现成分缺失的情况。
以下是美剧老友记中的一段台词:
I get really hot in my pants, so I took them off, but they must have shrunk from the sweat, or my legs expanded from the heat. I can’t get them back on.
裤子穿着太热我就把它脱了,但不知是因为出汗后裤子缩水,还是因为我的腿热胀了,怎么也穿不回去了!

这一段内容总体上是在叙述一件事情,就是因为裤子热,然后脱了最后穿不回去用 so,but 连接词表明句子之间的因果和转折关系,两个 from 说明穿不回去的可能的原因,不但成分齐全,而且组成部分的逻辑交代得非常清楚。
我们来看中文的一段台词, 出自冯小刚的电影——《没完没了》
让警察逮着是小事,你要是在我手里有个三长两短,我可是死罪。

完整的成分和逻辑关系的句子表述应当是 :
(我)让警察逮着是小事,( 但 ) 你要在我手里有个三长两短,我可是 ( 要被判 ) 死罪。
以上 3 个差别在核心三要素语法板块的学习中,会有更多的体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提倡要多从思维的角度来理解语法知识。
语法的系统要重新梳理,因为语法帮助我们奠定的不仅仅是读懂句子的基础,更是学习英文思维的捷径,是写出正确且地道句子的基础。
时态,实质上分为两部分,【时】和【态】,“时”是指动作发生的时间,“态”是指动作的状态。
例如:I have worked here since June. 在此句中have表示动作发生在现在,而worked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3、在主从复合句中,时态界定两个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时间层面),连词则界定两个事件的逻辑关系(意思层面)。比如:转折、递进、因果、条件等。比如:Production will start up again when these changes have been put through.
4、动词的内在属性:动词【Action Verb】基本上都内含一个驱使的动作,即使主语(Subject)是【非人】,形式也可以是something + verb. + somebody. 当然最常用的还是somebody + verb. + something.
例如:
- That performance won Henry an Oscar. 内含一个【为】的动作
- Henry won an Oscar for that performance.
5、相邻两个动词间的关系一般分为三种,分别是do + doing, do + do, do + to do.详细内容可参考《相邻两动词的关系》
6、常听人们说:“介词是为了表现介词宾语与句中某一词的关系。”那究竟是与哪一个词的关系呢?一直没有人给出这个答案,但如果你关注后续【介词专题】的话,你会得到答案的。详细内容可参考《介词的关系》。Prepositions is a word that show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 word in the sentence and the word that is the object of the preposition.
7、能用介词不用动词。例如:
- Thank you all for getting here on such short notice at such a late hour.
- It’s against the law to counterfeit money.

8、近义词可分为不同类型,这样更容易准确辨析近义词。比如:general & particular & specific; subject & objective; stative & dynamic; formal & informal. 英语中有好几套词(彼此间意思相近)来恰如其分地应用于各种不同场景,好几套词自然导致近义词运用混淆,这也是词汇量增长之后引发的一个新的烦恼。例如:I saw the way you looked watching that press conference.
9、英语思维中特有的概念。比如:不定冠词和定冠词, a & an & the.
10、以上所有英语思维汇总为一个英语思维,那就是精准表达的思维,用最少的单词最大程度地降低句子意思的理解歧义。
三、典型中式英语
由于对英语思维的不了解,导致了中式英语的出现。最直白的就是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这其实还算不上中式英语,而是连最基本的句子结构都没应用的单词堆砌。典型的中式英语有很多,下面简单地列举几个,如下所示:

四、英语学习方法
学习英语的另一个问题是聚沙成塔或叫化整为零,传统的英语教学总是把知识拆解成许多碎片,片段性教学,逐渐聚沙成塔,学员直到最后才恍然大悟,明白了英语的奥妙所在。由于知识积累的时间跨度太长,导致有些学员是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很难把知识连贯起来,再形成系统性的英语知识结构。这种学习方法,我个人觉得就是事倍功半。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系统性的了解英语知识框架,再添砖加瓦来构建英语知识这座大厦。因为有英语思维和语法规律作为基础,之后的每一次听说读写都是对基础的巩固和强化。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建造了坚固的英语知识大厦,与此同时也构建了四通八达的逻辑通道,随时便于知识提取和输出。以英语思维为基础的主要知识架构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