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芒种

小小节气启蒙探索人类文明源头

 

节气二十四是中国古代人民订立的指导农事的补充立法,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随着二十四节气启蒙深入,我们带着孩子不仅仅了解到了节气和农业生产间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开始逐渐接触人类文明的发端和历史。

 

虽然人类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整个文明相对于46亿年的地球和太阳系来讲,只是须臾一瞬。

 

1万多年前,人类的祖先才开始慢慢的发展农业,此前非常长的一段时间,人类都只是在打猎和采集食物,和多数动物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1万-9千年前,古人们开始进行耕种和畜牧,主要集中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差不多是现在的伊朗叙利亚地区,这是目前公认的最早的文明发源地。

 

 

了解古代文明的人都知道,文明大多发源于河谷,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中国文明发源于长江黄河流域。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河谷适合农耕畜牧,适合大范围的耕种,而只有大规模的种植才能让粮食有富余,文明的发展才有了物质基础。

 

 

大规模的种植,和治水以及灌溉技术关系密切,所以,治水和灌溉一直都是古代城邦非常重要的工作重心。

 

所以本期的节气启蒙,是通过水稻和小麦的规模化生产引出灌溉的概念,并带着孩子追溯到古代文明,看文明之初,人类是如何治水灌溉,并通过制作水车,来进行STEM拓展。

 

 

一句题外话,虽然灌溉成就了文明,但是也导致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衰落,由于当地气候炎热少雨,过度的灌溉耕种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最后导致农产量下滑,城邦被侵占,文明就此衰退。

 

现在想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何等的重要。

准备材料:往期素材

回顾以前的节气、

出现的重要物候、

以及涉及的重要汉字。

 

关注重点:

巩固以前的内容,

让孩子对节气更替有个整体感。

其实节气进行到第四期,孩子并不见得都记得之前讲过的节气。

 

这不能怪孩子的记性不好,因为她只会记住她感兴趣的。要说到节气里面有趣的一些事情或者经历,或者手工,她就会很快的回想起来。

 

节气的主题今年过一轮,明年会继续再来一轮,希望通过节气这个入口,让孩子接触到更多传统文化的精华。

准备材料:打印素材

 

步骤1:

复习“小满”中的禾字,

引出本期的“种”。

找找纸上有哪些“种”

 

步骤2:

了解芒种的特点。

芒种芒种,忙收又忙种

且芒种预示着开始进入黄梅雨季

 

步骤3:

了解芒种三候。

并听伯劳鸟和反舌鸟的声音,

感受鸟叫声。

 

关注重点:

对芒种有个大概的印象。

 

芒种的“种”是禾偏旁,是“禾”的延伸,所以,这次自然要和“小满”主题结合一下。

 

问kiki,如果让她像古人一样设计这种“种”,她怎么写?

 

 

 

芒种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这个节气是农民最忙碌的时候,夏收作物要收割,夏种作物要下种,春播作物要管理,收种管三者同时进行,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往年这时候,学校里面都要放忙假,老师也要回去干农活。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仲夏时节正式开始。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天。

 

 

这段时间,所谓的气温回凉,物候上,小螳螂感阴而生,喜阴的伯劳鸟感阴而鸣。而不喜阴的反舌鸟却停止叫了。

 

找不到鸟,用他们的声音来替代,没准以后听到他们的声音就能认出来。

 

跟kiki一起听鸟叫声,确实有种身临其境感。最近屋前屋后经常有布谷鸟的叫声,因为接触了节气,对自然的感知就更为敏感了。

准备材料:打印素材

问题一:

回顾稻田和麦地,

讨论大面积的庄稼,

如果遇到干旱,

怎么浇水?

(孩子放弃的情况下,

主要由爸妈搭建)

 

问题二:

如果河水离田非常远怎么办?

让孩子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可以画出来。

讨论三:

看古代人是如何引水进农田的?

(最初级的办法)

 

关注重点:

从实际出发,

让孩子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并对古代灌溉历史有一个回顾。

 

跟kiki一起回顾了去麦田的经历,跟他聊起那么大面积的农田,如果一直不下雨,土地干旱怎么办?

 

 

kiki说要浇水,到河里挑水,立马画了一个挑水图。

 

 

 

我又问kiki,如果这个有些农田离河边很远怎么办?并且画了一张图,来展示离河边很远的那块地。

 

kiki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养牛、养马来运水,来挖井浇水。(以后,去农田的时候,这个点就是一个值得观察的地方)

 

 

拿出古代田地是怎么规模化种植的过程图,给kiki。

 

先拿出了其中一块,城郭旁边的一条河流经过,人们开渠引水,然后又种上庄稼,最后粮食产量上去了,原本大家每天都要找吃的,但是规模种粮,粮食有了富余,于是大家可以忙其他的事情了,比如做做陶艺这些。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河水雨季经常泛滥,旱季又少雨,所以,当时的人们筑起堤坝来抗洪,又引水来分流洪水,这样在旱季的时候还能保留水源。

准备材料:打印素材

步骤一:

农业发展到后面,

人们对制作手工制作也更有经验了。

他们期待更高效的引水,

设计了水车。

讨论二:

打印素材,观察各种水车图片。

讨论三:

现在大家都是如何浇水的?

 

关注重点:

孩子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水车是古代农业高度发达的一种产物,半机械化的装置,让灌溉更高效,更好的促进农业生产效率。

 

 

跟kiki一起观察了打印素材上的水车,以及讨论了现在农田都是怎么浇水的。

 

其实以前,我们经常也看到很多水车,但是都是一眼略过,并没有仔细观察,相信以后我们再有机会,一定会去观察当地的引水计划,以及水车的运作过程。

 

现代农业,通过水管和自来水来灌溉,但是传统的灌溉方式依然使用广泛。

 

通过这样的了解,让孩子对时间历史的纵深感也多了一些感知。

准备材料:木棒、圆环、白胶、纸杯、胶带

步骤1:

让娃设计一下,如果用这些材料,

应该怎么做水车?

画图出来。

步骤2:

用白胶,把木棒粘在圆环上。

两侧都需要。

(等待白胶完全干透,木棒牢牢固定)

步骤3:

在每纸杯上割出两个口子,

刚好插在平行的木棒上。

并用胶带固定好。

步骤4:

给水车做找一个轴,做一个支架

把水车架起来。

步骤5:

测试水车。

用两个盆,一个盆装满水,

然后将水车架在水盆里,

将水运到附近的空盆,算实验成功。

关注重点:

简单的呈现水车的运水原理。

在实验中,出现问题,

刚好可以跟孩子一起想解决办法。

这个试错的过程也很重要。

让kiki设计一架水车,于是她画出了下面的图纸:


因为水车设计对孩子来讲,操作有难度,所以,这次kiki打下手。

按照想法,大概摆了一下水车的轮廓,于是,准备按这个方式去搭建。

用白胶固定木棒,等白胶干了之后,基本粘性还是比较坚固的,还可以选择用502胶水。

 

kiki准备用胶带固定纸杯,虽然那后面没有采用,但是她说好了,跟我一起分头行动。

 

 

胶水干了之后,我们用了比较简单的方法固定纸杯,最好的办法是木棒的末尾用线绑好,防止纸杯脱落。

 

 

kiki负责搭建支架,她用了大乐高,后来发现,乐高在水里会浮起来,最后用了铁榔头压住底板。

 

 

找了两个盆,准备去测试,只要水从一个盆转到另一个盆,这次的工程就算成功了。

 

 

最后,效果很不错,当然也发现了很多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如何如何让水车平稳转动,如何让水车可以自己转动,如何让水车更坚固。这些问题,准备后面跟kiki继续探讨,加固。

 

预计,后面的水车手工会继续深入下去,会引入齿轮和动力。

10人评论了“06、芒种”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