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胸无大志的孩子,父母怎么引导?

KI妈说

本文缘起于知乎邀请回答的一个问题,在回答中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我觉得有必要跟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

题主的问题如下:

如何引导宝宝对未来憧憬?

我家妞妞四岁半,问她长大想干什么,她说:想替妈妈做饭,想替妈妈洗衣服 ……..我问她,你都没有其他想做的事吗?她说没有!我很感动,也有点儿难受,孟母三迁,我是不是给妞妞平时没有引导,使她对未来没有一个憧憬。

 

 

如果你是妞妞的家长,孩子对你说长大希望帮你洗衣服,做饭,你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其实很理解这位妈妈的顾虑,在她看来,长大洗衣做饭是没出息的,对未来的憧憬,就必须高大上的,科学家、艺术家、音乐家、医生、研究员等等,当然很多人都这么认为。

 

且不说这么小的孩子,到底说出什么样的憧憬才值得家长欣慰。我们来说说,这些一直被大家视为成功典范的理想模式。

 

标准的成功形态,已经成为过去

 

理想职业引导是社会最普遍的引导孩子憧憬未来的方式,找到一份社会认可度高的工作,就被认为是成功的。

 

中国有一个传统,孩子周岁抓周,桌上会摆着一些不同行业代表物品,如果孩子抓到某样,就预示着以后会从事相关的职业,抓钱就是去银行、抓算盘当会计等等。记得我们小的时候,有很多被社会认同的远大理想:比如科学家、宇航员等。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又有多少人实现了小时候的理想,成为父母眼中的成功者。倒是有很多事业有成的人,都是因为从一些小事做起,然后慢慢成就一番大事业,期间的激情与坚韧非常人能想像。

 

我们现在很多人从事的职业都不是父辈们能够想像的,记得我母亲在给亲戚介绍我职业的时候,居然不知道怎么跟别人解释我到底是干嘛的。

 

时代发展的如此之快,以至于父母那个时代吃香的职业到现在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职业在慢慢没落,又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吃香的职业。

 

如今,社会成功的标准形态: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以前完全不能支撑现在年轻人的成功。现在的社会发展,已经很难说哪种职业就是长青不倒,纯粹把理想职业当作目标,一条道走到黑已经行不通了。

现在的很多职业都超出人们的想像,还有很多职业你甚至都不知道。在人工智能即将充斥各行各业的今天,我们早已经不能用陈旧的职业标准来引导孩子的未来方向了。

只有发现自我,才能成就未来

 

4岁半的妞妞,能够说出帮妈妈干活、帮妈妈洗衣服,也许她觉得妈妈需要帮忙或者她觉得妈妈很辛苦,但是现在她还不能一起做,所以长大了想帮妈妈。这个阶段的妞妞已经有了同理心,在她的生活经验看来,想帮妈妈的忙是她最希望做的事情。

 

妞妈觉得很感动,是因为按世俗的标准,显然是孩子比较孝顺,但是没有理想,跟她的期待不符合,所以她比较纠结。

 

但事实上,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更关注孩子内在情感、行为的发展,而不应该被世俗的标准所影响。一个拥有同理心、会共情的孩子,说明她的情商发展的很好,它们是社交中的重要技能之一。

 

前段时间,看到过一篇报道,写的一位加拿大男孩Ryan为非洲人挖井的故事。到2016年,Ryan 通过“瑞恩的井(Ryan’s Well)”基金会已在非洲挖了1000口井,修建1229间公共厕所,遍布16个国家,惠及约85万人。

 

 

这都起源于Ryan六岁的时候,他得知非洲的儿童不但没有食物,连一口干净的水都很难喝到,于是触动了他的内心。

 

他开始做了四个月的家务,把自己积攒的70元钱寄给公益组织,又被告知修建一口井需要2000美元,于是ryan又继续努力攒钱,希望能够给非洲的孩子建一口井,他的行为感染了身边的,被媒体报道,筹集到了2000美元,当Ryan踏上非洲,亲身体验之后,帮助非洲儿童的热情彻底被点燃,直到现在,Ryan还在努力着,参加各大国际级别的演讲,为他的“Ryan‘ well”公益组织做宣传,而他也找到自己的职业理想,成为一名水利工程师。

 

 

他说:世界是一个大拼图,每个人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小块,而他在六岁的时候就找到了——让非洲人民喝到干净的水。

 

虽然Ryan的例子比较特别,但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只有感知内心,认识自己,才能找到成长的原动力,只要有这种内在的推动力,就会促使你不畏艰难、不断攀登。

 

所以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孩子内在的想法,不断的给他创造实现内心想法的环境,让他的内在驱动力引导他走的更远。

 

父母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憧憬未来

 

又回到了妞妈的提问上来:父母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憧憬未来?

 

父母是孩子前进方向的指路人,虽然孩子在学校里度过的时间很长,但是还是父母永远是他们最直接的引导人。要负担起这个重任,做有力量的父母,就需要父母不断突破自我,努力成长。很赞成一句话: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这里更多指的是父母的眼界和格局。

 

再回到老生长谈的“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上,这点其实是父母在试探孩子现在的兴趣爱好,或者说小目标。孩子的答案五花八门,我们也应该从他们的答案里面深入发掘孩子的成长信息,我并不觉得长大帮妈妈做家务有什么问题,因为这里体现了孩子情感的发展。而孩子关于一些具体的理想爱好,那么,我们可以尽量帮着孩子捋清楚方向,给孩子提供相应的资源,帮助他们让自己的目标更清晰。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创造价值,理想的未来是你给社会创造了什么价值,你给社会提供了什么服务。所以,在引导的孩子前进的途中,少给孩子限定具体的职业,而且多问问他这样做可以帮助哪些人,可以给哪些人带来方便,这样更容易激发孩子热情。

 

今天看到一句话,直击内心:擅长的东西并不一定是你现在可以做的很好的东西,但它一定是给你力量的东西。

 

在孩子的成长途中,帮助孩子找到能给他力量的擅长的东西,需要不断试错,不断探索,这也是孩子一辈子都要去努力的。我们做家长只有耐心察觉,不用着急等结论。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