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公号里面跟大家一起分享了两期关于儿童批判性思维的内容,还有一期是带有批判性思维意思在里面的绘本阅读,但是我感觉还不够深入,到底批判性思维有哪些更系统的东西,还能值得我们去学习呢?于是,我想通过一些专业的研究类书籍去弄清楚。
我在亚马逊搜了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书,看再版次数,最受欢迎的应该是一本名叫《批判性思维》的美国大学教材,和被誉为批判性思维领域“圣经”的《学会提问》,这两本都已经是第10版了,我手头还有《批判性思维工具》这本书的电子版,这些书的作者都是美国人。
自从1962年《哈佛教育评论》上,美国的伊利诺伊大学教授罗伯特提出来,这种思维方式就风靡美国50年,成为藤校最重视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世界500强企业最看重的能力。
特别在工作中,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更善于思考总结,也懂得如跟团队合作,对工作有自己深入的独立思考,能够对一个问题给出更多可选择的解决方案。
同时,我又看了一下国内的批判性思维类书籍,有五六本,有两本是教育领域的案例介绍,其中一本叫《小学批判性思维教程》,还有一本是《中学语文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其实看到这些,我还是蛮高兴的,至少国内也有老师对这块在关注了。
我看到《小学批判性思维教程》的介绍里面写着:批判性思维在中国受关注已经有一段时间,虽然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已经有很多教师开始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尝试,但是批判性思维更有价值的培养应该出现在基础教育中。
所以,2014年,华科大附属小学专门设立了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课程,进行了试点教育,我先内心为这样的学校点赞,我准备把那本小学试点的书买过来看一下,到时候跟大家一起也分享一下。
上面主要是对这种思维方式国内外的影响力做了一些的介绍,在目前国内教育还没有普及的情况下,真的想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可能我们需要自己先了解,然后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和孩子进行思辨讨论。
在这三本经典的书中,最吸引我的是《批判性思维工具》这本书,里面有一些见解,解了我一些疑惑,所以,我想,本期,先跟大家一起来简单分享下这本书里的两个兴趣点。
我觉得好的思维方式对认识事物、理性分析有帮助,但是好的思维方式与生活质量有直接关系,甚至可以提升幸福感,这个观点不常见。
先来看一个例子:两个学生都在完成一项提升写作能力的任务,第一个学生可能体会到困难、遭遇挫折最后放弃;另一个学生将这项任务看作一次挑战,积极的面对,最后出色完成任务。
在这个例子中,实际任务是一样的,但是困难或者简单取决于个人应对挑战的方式,是决定勇敢面对,还是避免挑战,最终也决定了这个人是成功还是失败,从根本上来说,这是由思维习惯决定的,思维的差异导致了情感体验和行动的差异。
书中认为,大脑拥有三个基本功能:思维、感受和需求。我们通过思维对生活中的事件赋予意义,然后通过感受对思维功能创造的意义进行监控,评估我们生活事件的积极性或消极性,最后通过需求来分配行动,让我们能够保持对自己渴望的事物的追求。
思维、感受、需求三者都是相互作用、动态关联的,但是思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比如当我认为有危险的时候,就会感觉恐惧,并做出逃离的行为;当认为学习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或者价值没有什么关系,就会觉得学习很枯燥,于是就出现了应付式的学习行为。
孩子通常拥有一些决策权,但是因为年纪小,眼光比较狭隘,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在行使这些决策权的时候,他们也要为自己决策产生的结果负责。这时候,一些极端的家庭不给予孩子适当的决策权,那么孩子以后无法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孩子的决策往往是他们所属群体的集体决策结果,青少年文化,包括媒体、电影、音乐和英雄人物,这些都会对孩子的决策造成影响。人类的不安全感驱使孩子寻求来自其他孩子的认可和接受。他们的许多决定和行为都是为了获得同辈群体的认同。
所以我想,青少年还是应该尽早建立独立的思维习惯,引导他们尽量自己做决策。
书中对如何建立批判性思维有很多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比如假设、推论、观点、立场的区分以及形成的方法,还有关于如何进行有效的学科学习,成为一个优秀的思考者。这些细节后面我会细细的看,也希望通过一些有趣的方法来跟孩子一起共同学习,到时候也会定期跟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