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妈说
今天早上,kiki的拖延症又犯了,因为家人作息的原因,kiki的睡眠也是比较迟的,每天到学校都要9点多了,即便临近出门,都有一堆事情处理,实在不喜欢这样的状态,后面准备进行相应的调整。
虽然先前也看过很多育儿知识,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新的问题又都冒出来了,个人的育儿认知体系就得进行相应的更新。并非希望孩子长大就十全十美,只是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亲子间彼此合适的相处方式,希望孩子能够开心,自己也能够更多的享受到亲子之乐。
今天说的规则跟界限,并不是老生常谈的关于如何规范孩子行为的条条框框,而是从父母、孩子双方面出发,谈谈规则界限设置的艺术,写这篇文章也是对我个人育儿状态的一种反思,遇到了一些问题,常规没法解决的时候,也许正是跳出来反思的时候。
说到规则跟界限,我想在孩子2岁多的时候,大家就已经从很多渠道了解到要给孩子制定规则、设置界限。这里先开始谈谈我跟kiki这两年来的历程。
关于看电视:每天最多看两集。从两岁的时候制定的规矩,到现在依旧完美执行中。制定规则的原因:kiki一开始接触电视就一发不可收拾,机顶盒中的电视是自动换集的,她一看就是一下午,坐着不动,一直盯着电视机,如果被掐断,那么她可是吵闹个不停,每次都是这样,而且长时间的观看电视,也让她很容易焦躁不安。
于是,后来索性把电视取消,跟她说电视机坏了。但我还是认为,适当的收看好的节目,对孩子还是有帮助的,于是,在电脑上下载了片源,每天只能够手动点2集,刚开始的时候,kiki稍微有点意见,好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她对这个规定就习惯了,一直保持到现在,当然,我们再也没有为看电视多少而费过心。
当然,这个规定比较好执行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家里都没有看电视的习惯,即便看电视,也是在周末的时候会看一些电影和纪录片。
关于睡前锻炼:每晚睡觉前,做几个新学会的舞蹈动作。这项是最近才定下的规矩,当然,我并没有把这个任务给kiki布置下去,想慢慢的变成一种生活习惯。舞蹈这些基本动作对身体柔韧性很有帮助,包括我现在健身,涉及到最基本的就是身体的拉伸。当然,这些动作是我们一起进行的,有时候kiki也会做小老师,来指点我的问题。
所以,我想跟kiki一起养成睡前适当活动筋骨的好习惯,当然私心也是希望能够让kiki坚持舞蹈训练。但是,归根结底,是希望能够对身体有帮助。我们这一代或者下一代,对个人身体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有再美好的理想,也得有强健的体魄进行支撑啊。
当然,ki妈也遇到一些始终没有立好规则的地方,一直也想不明白,应该怎么处理。一项就是关于kiki的饮食:在学校里吃饭都是一扫光,但是在家里吃饭就非常慢,有时候拖拉时间长了,干脆不吃。
最初的时候,不吃就不给吃,但是效果没有用,再加上老人心疼孩子,于是有时候进行喂饭,所以这个老大难问题就一直没有处理好。现在也开始寻思着寻找终极的治理办法。
上面说了一些我家的规则实施,好的规则慢慢也会变成好习惯,让人受益终身,面对没有形成的好习惯,我们只能说继续努力。但是,父母跟孩子之间订立规则的前提下,我想父母应该先给自己跟孩子之间设立一个界限。只有明确了什么是孩子该做的,什么是父母该做的,那么各种规则制定起来,才更容易有一个大的指导方向。
比起制订规则,父母更应该清楚的亲子界限
我们都很乐于给孩子划定界限,殊不知,最先要制定界限的是我们跟孩子之间,只有跟父母跟孩子之间的界限划分清晰了,后面的很多规范才能更好的制定。
“家庭界限”在心理学上属于一个专用名词,良好的界限有助于家庭成员彼此分离,又增强归属感。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好多啃老族,我想应该也是当初家庭界限模糊而导致的。家庭界限分为三种:疏离型界限、纠缠型界限,清晰正常的界限。
疏离型界限,会形成家庭成员间难以逾越的鸿沟,如果亲子之间经常没有沟通交流,依靠威慑等力去维护亲子关系,那么导致了亲子关系的淡漠,缺乏感情的投入、沟通及其相互的支持,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虽然可能会比较独立,但是代价是孤独、缺乏忠诚和归属感。
纠缠型界限,最常见的就是父母包办一切,从小时候就开始,直到孩子成家立业,始终摆脱不了父母的控制。纠缠型的界限过于模糊和不明确,因此很容易被其他人侵入,而使家庭成员过分地关心和陷入彼此的生活之中,常常导致相互缠结的困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家庭成员虽然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相互支持,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但却是以牺牲每个成员的自我发展为代价的。
比如父母很容易接近,孩子过于依附父母,难以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由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明确的辈分区别,成人和孩子很容易互换角色,孩子可以表现的像大人一样,对父母的管教不服从。而过度的忠诚和归属感,则可导致家庭成员独立性的不足,因为他们太看重家庭的凝聚力,以至于放弃了自己的自主性。
而清晰正常的家庭界限使家庭成员有着自主性,而在成员需要支持的时候,又能互相关心和支持。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既有“我”的独立感,又有“我们”的归属感。
我相信,看了上面几种典型的比较之后,大家一定非常不希望成为前两种家庭关系中的一种,也更清楚,父母跟孩子之间应该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比如属于孩子个人的事情,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人意志,比如生活习惯中,平时穿着、饮食偏好等,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人意志,不应加以干涉。有一个重要点,就是不能把自己的喜好来强加到孩子身上,这个应该是大多数父母都有可能去做的事情。我经常看到妈妈连孩子衣服今天怎么搭配都要去管,那么可以想像孩子的自我空间少的可怜。
当然,碰到孩子遇到一些挑战、障碍或者挫折,父母应该多用鼓励的话语去缓解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那里传来的力量。我也经常看到一些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的把孩子批评一通,也许在她看来孩子只是调皮恶作剧,但是她不清楚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也许,在发火之前,停止高高在上的呵斥,俯下身问问孩子自己的想法。
在亲子共处的时候,在为孩子做任何事情之前,先问问自己,这件事她长大以后是不是要独立完成,或者我能不能为他做一辈子,如果不行,那么先不妨观望一下,别着急着帮忙,也许还是一个订立规则的机会了。
在给孩子订规矩前,先给自己设置界限
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去给孩子订规则,是时候问问自己,对待孩子的底线是什么?是一崩溃就对着孩子破口大骂,还是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至少不能动手打骂?给自己设置界限,对孩子的出现的问题有了一个预期底线,既可以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又可以避免在孩子面前失控而对他们造成伤害。
上面讨论了界限的制定首先应该考虑亲子之间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相处。那么接下来要讨论的,就是如何跟孩子设立界限,如果你期待想获取一系列如何约束孩子的清单,恐怕要让你失望了。
下面没有关于如何给孩子设限的条条框框的清单,上面就讲过,每个家庭都不一样,每个孩子不一样,没有普适的条框,如果想获取,那么网上也能找到一堆,其实,我们每天都会脱口而出很多条:比如不许吃饭的时候说话,吃饭的时候不许看电视,睡觉前要刷牙等等。
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我们给孩子设限的原因是什么?
我想能说出一堆:规范孩子的行为;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将来能够受益;从小遵守规则,长大了更自律。
但是,问题来了,我给孩子定了好多规矩,但是为什么还是孩子处处失控,家长也会情绪失控?就比如某天早上,已经上学迟到的kiki还在为牛奶麦片口味的问题而跟我们展开拉锯战,这个时候,我们的情绪已经到了快崩溃的边缘,继续做一个耐心的妈妈,我已经做不到了。
不要认为孩子失控会有很好的解决方法,很显然大多数方法不会凑效,孩子总是顽皮的,总会不断试探挑战你的底线,所以,孩子的失控行为完全是孩子正常的一种生理心理的需求,他需要不断争取自己权利,扩大自己的空间,势必会一次次的挑战父母。
再耐心的妈妈也有抓狂的时候,有的爸妈是孩子每做一件事情,都会耳提面命,加以提醒。有的爸妈平时都是非常有耐心超级nice的爸妈,但是一旦到达崩溃的边缘,杀伤力比前者更大,孩子会被深深的伤到。孩子不遵守规则、挑战规则是非常常见的,但是父母在面对孩子这些问题的时候,要提前设置好自己的界限,也可以简单的称作心里预设。
比如:目标是让孩子吃完,那么不管孩子吃成什么样,弄翻了什么,都不值得自己生气发飙。一旦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里,那么相处起来也会轻松很多;再比如孩子并非故意犯错误的时候,比如摔了一个碗,是该严厉呵斥呢,还是安慰一下,提醒注意小心?如果你没有提前的心理预设,那么很可能碰到这种场景的时候,你直接就会呵斥孩子。
所以,在每次碰到问题的时候,就不妨先问问自己,我的底线在哪里?下次再发生类似的事情我会怎么处理,慢慢的,也许我们就没有那么焦虑,也许还会更加有耐心。
如果孩子老让你崩溃,也许你该为了自己的情绪,来给孩子设定界限
一般来说,我们为了孩子好,给孩子设定了一系列的规则。但是,现在我想说,我们也应该为了自己好,来给孩子设定一些规则。有些事情,就是妈妈不喜欢,你得改变自己的行为。
现在社会上,充斥着各种育儿的观点和论调,但总体说来,越来越以孩子为中心,从孩子的吃喝到孩子的成长发展,父母应该学会哪些东西,怎么样不断的去满足孩子的需求,以尽职尽责。孩子有情绪,父母应该如何疏导,孩子不肯听,原因出在父母身上。
我们从各种渠道被告知,尽量尊重孩子,尽量听取孩子的需求来满足他们,我们总是试图做一个对孩子负责的父母,但是,我们也发现了我们的局限,我们不可能每件事情都去照顾他们的感受,我们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也有情绪的时候。
当孩子无休止的纠缠,也会让你因为失去耐心而崩溃,尽管,你认为自己一直是个有耐心的妈妈。就比如,我每天都会安排给kiki讲两个故事,但是,上次有一个故事讲的太长了,口干舌燥,已经让我也难以忍受,可kiki还是一定要我讲第二个。
按照kiki的认知状态,就是父母答应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但是一旦答应kiki,就是在忍受自己难以忍受的事情。
很显然孩子并不明白父母也有崩溃的时候。她的经历中,从来没有考虑爸妈感受这一点,她不知道爸妈也有失控,也有不喜欢的时候。确实,大多数时间我们的爸妈通常总是在忍耐着,尽量包容着孩子,但是一旦到达失控的极限崩溃的时候,孩子就会被我们的行为吓到。
我们必须承认,对待孩子,我们也有无能为力、束手无策的时候。
所以,是时候,为了自己的情绪,给孩子制定一些界限。比如,妈妈身体特别不舒服的时候,一切亲子活动暂停。有一点比较好,每次我身体很不舒服,需要补觉的时候,kiki会轻轻观上房门,不打扰我休息,要是以往的时候,kiki可是非要让我陪着,而我也是尽量满足她的要求,弄的自己疲惫不堪。这个就是父母跟孩子之间达成界限共识之后的完美状态。
想到上面这一些,我们生活中碰到的很多困境也会迎刃而解。这些情绪有的时候并不是我们大家普遍的认识,也可以是父母的一些特殊的情绪。所以我们完全不必按照育儿书或者专家的建议去做,有些方法适合别人,但是不一定适合你们家,即便你能接受,但是你的情绪告诉你受不了。
比如有的爸妈喜欢孩子在家里打闹,觉得有意思。但是也有些妈妈很不喜欢小朋友在家里尖叫,那么就不妨设置一个界限“只能在门外尖叫、打闹”,有了这些界限,孩子就能尽量避免产生出一些让爸妈崩溃的行为,让亲子双方都有一个比较自在舒服的安全区域,而不是牺牲一方去满足另一方。让孩子知道跟父母之间该有的互不影响的独立空间,也有助于孩子更独立。
记得以前每天晚上10点左右,都会陪kiki睡觉,每次kiki11点的时候还不睡觉,我就会崩溃,因为我一直计划着等kiki睡着了做自己的事情。
后来,就开始设置了界限,陪kiki看完书后,kiki必须自己睡觉,妈妈要忙自己的事情。虽然一开始不适应,不过慢慢的就适应下来,kiki也知道妈妈自己需要学习,也不去打扰,自己睡前看书睡觉。有时候,因为孩子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那么不妨就跟孩子来一个约法三章吧。
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界限
在2-3岁的时候,孩子尚且没有发展出比较良好的自我认知,所以,需要父母为了安全性对他们的行为进行限定。但是,慢慢的孩子有了自己独立的想法了,我们就不能把规则订的太死,这个时候,少订规则,多设置界限。规则一般是你必须怎么样,界限是只要不超过这个限定,你有自己选择的自由。有些界限,也可以邀请孩子一起商量做出。
设定界限可以有很多,每家的也有很大的差别。这里来讲讲,怎么帮助孩子设定自己的界限,我们知道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底线,能够帮助自己在面临困惑的时候选择方向,孩子也一样,在孩子慢慢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也要建立起自己界限,来做出选择,来保护自己,下面几个方面是值得注意一下的。
1、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找到自尊。
这就是需要爸妈对自己孩子的个性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什么样的情况,孩子觉得尴尬或者难受。
比如一位害羞的孩子,那么就不建议父母太催促或者迫使孩子主动去跟别人打招呼,就像我们小的时候一样,都是被父母硬拉着叫叔叔阿姨,这样可能会让孩子更害羞,更尴尬。不妨这样跟孩子说:“我知道在你跟别人能好好聊天之前,需要一点时间先去熟悉他。”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他是什么样的人,让他找到自己的界限,对自己个体有独特的认知,自尊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2、多跟孩子聊聊碰到的问题
比如,我们对一个好朋友是如何界限的,怎么样去处理学校里面朋友间碰到的这个情况。
如果人家说:“你不能跟我们一起玩”,不妨就让孩子跟他说“你不会是一个好朋友”。让孩子知道,这样拒绝他的人,不会是一个好朋友。其实我们发现,我们总是想努力获取别人的肯定,如果哪个人拒绝你了,你就一直努力想得到他的肯定。其实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
别人拒绝你,是别人的问题,也许是别人刻薄,并不是你自己的错。对孩子而言,如果别人不跟你玩,那么这个人就不适合做我的朋友,那我就找别人去玩。
记得,kiki有次也非常想跟一个小朋友玩,但是对方不愿意,kiki就一直在后面追,结果被别人推倒了,自己委屈的哇哇大哭,也许是时候让他知道,如果别人拒绝了他,那么他可以找别人玩。
3、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最容易把孩子遇到的问题集中化的。我们都知道建立自己的底线可以保护自己,在迷茫的时候给自己指导。所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底线,发展自己的价值观、以及个性,或者是挑选朋友等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
多问问孩子,如果碰到什么问题的时候,他应该怎么办?听听他的看法,尽量让他自己发表观点,一旦孩子说出了比较明确的想法之后,也许他的底线也就建立起来了。
当然也许孩子的界限有点问题,那么也不用着急着反对,不妨站在中立者的角度对孩子的看法发表一些想法,引导他自己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孩子不仅仅要建立自己的底线,也要自己处理意见冲突,甚至保护自己的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
对于内容大部分都是认同和受教的。只是有一个点看法不同,说出来探讨一下。为什么别人拒绝你就是别人的问题?为什么别人不跟你玩,就是这个人不适合做朋友?也许在当时的那个别人对你并不熟悉,她也需要熟悉的过程,对待不熟悉,她做出了过激的行为,但并不代表下次也不跟你玩。成人的世界有不打不相识,孩子的世界应该也是一样吧。让孩子自己去判断是否值得跟这个人玩,是否要交这个朋友,我觉得会更好。
孩子最近在幼儿园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回家后总会说有个小朋友总是欺负他,还说他,我问他,你喜欢这个小朋友么,他是你的朋友吗,他说不是。问他是怎么解决的,他说找老师不管用,不和他玩也不管用等等。好像进入了一个死循环。而且好几天回家都在不停地说这个小朋友如何欺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