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位妈妈和我交流说,孩子已经能背诵很多首诗歌了,而且也能够感受到诗歌里面的意境,她给了看了其中的一首歌,是挺长的一首现代诗歌,类似这样的诗歌差不多也能背20来首,只是现在的识字并不多,但是希望通过一些方式能够让孩子尽快的自主阅读,当时我只是建议,想法很好,但是尽量顺其自然比较好,不需要刻意为之,毕竟孩子还小。
后来仔细想想,从读图到文字阅读这个转变,也是孩子一个重要的成长过程,我相信很多的父母会碰到,这里写一篇文章,帮助大家一起梳理一下亲子伴读到自主阅读这个过程,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引导。(这里的自主阅读主要是指文字阅读)

让孩子学会自己看书,我就可以不用伴读了?
亲子伴读的意义仅仅是因为孩子还不会认字吗?
现在的孩子,但凡父母有点早教意识和时间,基本都会给孩子购买一些优质的绘本,并且会做适当的亲子伴读,我一般每天都会在睡前给kiki读1-2本绘本。通常我读文字,kiki看图画。
如果不是因为亲子伴读,我根本不可能去了解kiki看了哪些书,去跟她一起共享书中的世界,其实大多数的时候,给kiki买的书,除了亲子阅读过的,我也很少去翻看,毕竟成人的事情很多,不可能去操心孩子的一切。
但是每晚睡前1-2本的亲子阅读我一直都坚持着,因为有了这些共同的阅读经历,我经常在跟kiki碰到事情的时候,会拿故事里的一些情节来影响kiki的行为和判断,有些梗只有我和她知道。比如很早之前kiki自己穿短裤,我就拿阿立穿短裤的情节给他引导,kiki有一段时间喜欢发脾气,我就会跟她说,书里面的xx如果发脾气了,会怎样做。
很多优秀绘本都出自充满童心的鬼马艺术家之手,他们通常能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来叙事,读这些书,也能够帮助父母在引导孩子过程中更贴近儿童,更能够考虑孩子的感受,也能够把握孩子精神世界的发展方向。
最让我感动的是,美国第一大忙人——奥巴马总统,即便女儿们都已经长大,但是他依然会尽量抽出时间跟女儿们共读,他会带女儿们去书店挑书,努力挤出时间陪女儿做睡前阅读,甚至《哈利波特》全套,厚厚的七本书,奥巴马都是陪着大女儿玛利亚读完的。奥巴马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不会当一辈子的总统,但我一辈子都要做一位好父亲。
所以亲子伴读不仅仅给了孩子一个充满想像的世界,也让亲子关系更加紧密,让父母更能融入孩子的世界,想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最好的办法就是看看孩子最近读了什么书。
有些爸妈对亲子阅读有点不胜其扰,他们迫切希望孩子能够早点学会自己看书,这样自己就可以从中解脱出来,因为他们觉得给孩子亲子伴读就是因为孩子不认识字,需要帮忙。但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不管孩子是否可以自主阅读,亲子伴读都有存在的意义和必要。

老是看图没什么进步,能自己读文字的孩子才厉害
在很多人看来,要是幼儿园的孩子都可以看文字把故事读出来,那是值得艳羡的了。那是不是,看图对孩子来讲属于比较低级的一个层次呢?
纵观这两年来,给kiki读过的书也不在少数,但是回头想想,我只记得内容,很少去关注绘本的画面。前天晚上,给kiki读《温妮女巫》的绘本,刚好注意到了画面细节,觉得这书里面的插画非常精细,每个细节的都画的非常到位,远远胜于文字。
我想如果还是一开始就只是注意里面的文字,努力的读出里面的情节,他就浪费了这么美的绘本。
就比如下面的这幅画,海盗船的宏伟又复杂的构造、各个人物的表情,整个画面出来的那种奇幻的氛围,是文字里不能传达的。
下图,kiki会问我:为什么有两个挖的舌头都吐出来了,于是我就跟她说,看来挖宝藏是个很辛苦的活,他们挖的都累坏了。kiki又问:为什么温妮自己不挖呢。我就说:可能温妮要指挥他们,还要给他们放哨,怕有坏人来。你看他们海盗挖宝藏也会注意分工呢。
这些图画里来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文字本身,而且,kiki完全可以通过自己对图画的观察来读这本书,不受文字的干扰,更有想像的空间。
如果孩子能够顺其自然的自主阅读当然很好,但是我现在又觉得读图对小孩子的成长又非常重要。文字是抽象的,抽象的事物理解起来是需要一定具象的生活经验积累,而读图就可以帮助孩子去关注图画中隐藏的信息,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
一些画风个性的绘本,都是艺术家倾心绘制,对孩子的视觉美感以及观察能力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如果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读文字上,那么她就没有时间去欣赏这些美的画面了。
如果孩子暂时对读文字没有兴趣,那我们不妨等等看,毕竟现在的人,会读书写字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仔细观察,懂得欣赏的人也许并没有那么多。
除此之外,读图其实对孩子右脑的开发帮助很大。一般认为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右脑是“直觉、音乐、图像、艺术”之脑,左脑则是“逻辑、语言、分析”之脑。人们通常只使用被称做“语言脑”的左脑,而被称做“图像脑”的右脑几乎得不到使用。
日本的幼儿教育专家七田真,非常专注于儿童的右脑开发,他主张以右脑训练用在幼儿教育,以图像、联想、配对等方法来增进儿童智能。学前期的孩子是右脑教育的黄金时机;他认为,左脑是填鸭式学习,充满艰难。而右脑已开发的孩子吸收能力会更强,学习就变得轻松愉快,除此之外孩子的直觉能力和独特创造性也会更强一些。
虽然文字阅读可以帮助孩子快速的提高孩子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最应该注重的还是观察、审美,这些早期的读图经历更能够让孩子拥有丰盈的灵魂。

既然读图对孩子帮助那么大,自主阅读还有必要吗?
到底是继续让孩子乐此不疲的读图,还是尽早开始文字阅读?
这就要看看我们最终的出发点是什么了?我想,我们那么着急的希望孩子自主阅读,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希望孩子能够早日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因此受益终生。
如果孩子本身就很爱读书,即便没有亲子伴读,他都会捧着书看,那么我们根本都不用着急着给他进行文字训练。
绘本阅读推广人汪培珽在自己一本书的自序中写道:自己的孩子一直在坚持着亲子伴读,孩子幼小衔接的时候拼音班没有上,她不希望把时间花在一些上了也没坏处的辅导班上,因为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主自发的阅读,而不是被老师规定着,被父母逼迫着。
当然,因为有了平时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热情,她的孩子们在第一学期就顺利的过渡,并依然对阅读有着很大的热情,而且因为之前没有学过拼音,孩子在一开始的时候,拼音课就听的非常认真,我们焦虑的过渡问题也没有成为真正的问题。
当然,有些孩子慢慢的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字产生了兴趣,那么就顺其自然,按照孩子的需求,适当的进行文字的输入,但是这个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用激进,毕竟学会了文字阅读的孩子,可能就会忽略一些美的画面了。
跟kiki共读的每一本绘本,kiki都会很认真的让我读标题,自己再指读一遍,但是从来没有让我读书本里面的文字,虽然kiki主要是看图,但是亲子伴读弥补了语言上的缺失,kiki的口语表达因此也会丰富很多。
至于kiki以后会不会提早进入识字阶段,我只能说,我时刻准备着提供环境,但是什么时候开始还是孩子说了算,一切以孩子的发展进度为主。育儿的过程,就像园丁等待花开的心情,准备好了一切的养料,只等着花儿以最自然的姿态开放。
或者用破茧的蝶来形容,更为贴切,如果我们提前把茧破开,得到的是一个残缺的蝴蝶,生命的发展自有定数,我们需要一些耐心。
而对于那些阅读还没有很多兴趣的孩子,也许首先要做的就是亲子伴读,先把阅读变成每天的习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