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一直都在看批判性思维的书籍,里面有一句话说:批判性思维的目标在于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结论、做出明确的决定。这一点应该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通常对我们生活产生最大影响的是那一些重要的决定,但是在做决定的关键点,我们经常没了自己的主意,因为面对很多的信息,不知道如何处理分辨,得出最优的结论。
特别是现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下,如何甄别信息,为我所用,都是非常考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
如果我们都能有批判性思维,那么朋友圈中很多都是未经证实或者经不起推敲的结论却被大量转发;很多大学生也不会陷入校园贷的泥潭不能自拔,也许就不会发生因为逃票而被老虎咬死的悲剧。
说了这么多,回到我们这期的主题,就是跟孩子一起分辨事实和观点的区别,分辨事实和观点是批判性思维的前提,只有对我们获取的信息进行区分,我们才能更好的进行思考。美国的学校对事实和观点的区分,也有进行过大量的学习训练,所以,系统的学习,这两点是逃不掉的。
昨天有人看我po的kiki分辨观点和事实的照片,有点疑问,幼儿园的孩子这么小,能区分吗?
其实我昨天就是进行了简单的尝试,kiki4周岁8个月,当我用他能理解的方式,给他简单的解释的时候,发现他对这种分辨不排斥,碰到感兴趣的地方还会积极参与,所以我想,有趣的游戏,就不会让孩子觉得枯燥无聊,反而会喜欢上这种思维锻炼。
关于思维的书籍,家里原本就有,其实读起来,发现学术的专业性太强,蛮难下手,但是,自从有意识的开始了解批判性思维之后,倒也是开始沉下心来去读。我读书,都是几本书比较着读,特别是在同一个知识点上。
这里又不得不说到内驱力,如果有一种能力让你心甘情愿、起早贪黑的不断学习,那一定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这点我的感受尤其明显,因为非常热衷儿童教育的学习,所以,我已经主动抛弃了起床拖延症有很长时间了,也会尽最大努力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尝试怎么高效的学习。
所以,我希望kiki以后也能够找到这样的内驱力,促使她主动的去探知去学习。
关于事实和观点的定义和区别,在《批判性思维》里面,有明确的区分,但是,他的定义区分又比较笼统模糊,我反反复复求证了一段时间,最后,通过思维导图来演示,觉得这种方式非常直观,也让我的思路清晰起来。
父母理解清楚也很重要,我觉得下面这张图表是了解两者关系最简单的方法了。
我们接触的信息分为事实和观点,事实是客观描述,他不会因为你的想法而改变,比如一周有七天,但是事实有真假,这跟我们的理解有区别,我们一直以为事实就是真相,但是其实我们看到的事实受很多局限,比如没办法证明又被普遍认可的历史,而且有些事实,也很难区分真假,比如社会学上的一些信息都是灰色地带,不是非黑即白;
而观点就是主观的想法,它的存在依赖人,比如我最喜欢周日。这里说到的感官体验、价值观偏好都属于观点,自古以来就有“汤圆还是元宵?”和“甜豆腐脑还是咸豆腐脑好吃”“粽子还能加肉馅?”这南北三大饮食之争,这里明显就是属于个人感官体验的观点,这类的问题统统不需要争辩,涉及到这类体验偏好或者价值观偏好,质疑是没有意义的,争论也是没有结果的。所以,以后碰到这种的情况,我们就需要考虑时间成本,对于没有结果的争论,你还要去花时间么?只要“呵呵”两下就可以了。
但是,鉴于孩子思维的深度,不适宜太过有难度的问题,一些简单的分辨进行尝试就可以了,在这次的资料中,也都是以孩子容易区分的内容为主。
跟孩子区分事实还是观点,我主要从一个方面出发,事实就是不管你想不想,你喜不喜欢,它都不会改变结果;观点就是,只要你想,你喜欢,或者别人想,都可以改变它。
基本上,我跟kiki这样解释,他都能很容易的分清楚。
理清了上面的关系,然后就可以跟孩子放开玩了。
我准备了几张老照片跟kiki玩第一个游戏,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任意的图片,画面都可以,主要是找一个由头跟孩子聊起来。
以上面照片为例,当然,开始前跟她闲聊了一会这个照片的背景。
然后,问kiki:你知道什么是事实吗?kiki摇摇头。
我说:你看,马的颜色是棕色的。不管你喜不喜欢,它都是这个颜色,这就是事实。
然后我又说:马的眼睛是黑色的,鼻子是黑色的,这些都是事实。
我又问她:你觉得这个马怎么样?说说你的观点
kiki说很喜欢这样的马。
我说,你喜欢马,就是观点。观点就是你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喜欢,别人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喜欢,可以变来变去。
一开始只需要简单明确的区分就可以了,不用面面俱到,不然孩子很容易混淆的。
本期的主题有素材(免费素材打印见文末尾索取),实践证明,4岁半的小朋友就可以玩起来。
将上面的两张剪成小卡片,放在小盒子里,然后在桌面上贴上事实和观点两组,然后就开始跟kiki轮流玩起来,每一张卡片,我们都区分好归类到桌面上。
kiki第一次玩这个游戏,但是卡片内容有点意思,kiki并不觉得无聊,游戏中,她会反复跟我确认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但是,通常她自己也在努力思考区分,我觉得这样的方式很好,至少kiki已经开始用概念来帮助自己分辨,并且基本上都可以分辨清楚。
如果孩子中途中断,那么父母可以接着玩,不用强迫孩子回答哦,就当是一个游戏,氛围轻松,不要像考试一样。
里面有几张卡片可能会模糊,“冬天是最冷的季节”“冬天在外面真冷”“冬天是最好玩的季节”
冬天是最冷的季节,虽然最冷是主观感受,但是在四个季节比较中,冬天是最冷的,不会因为你的想法而改变,是事实。而“冬天在外面真冷”,可有的人会说,在外面不觉得冷,所以这个说法可以改变,所以是观点。“冬天是最好玩的季节”,观点同样可以改变。
进行了热身之后,我们就要回到我们上一期的悬念中,还记得那本《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的绘本吗?我那期说过,我们要进行延伸拓展,其实这一期就是延伸。
跟kiki重温了这个故事,然后又准备了小游戏跟kiki一起玩。
这期,主要是分清故事里面,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并没有做更多的延伸,因为当孩子开始注意分辨信息之后,后面其实涉及到推理、论证的过程,但是一下子给孩子塞太多,容易混淆。所以,今天主要是通过小练习让孩子简单区分概念。
以后,还会对这个故事进行延伸联系,那时候就会涉及到论证、推论这些方法了。
游戏结束后,又跟kiki简单聊了聊,大灰狼是不是被冤枉的。
这个练习表中,可能有的几点疑问,和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
1、大灰狼觉得整个“坏蛋大野狼”的故事都是错误的。
其实这里面包含了观点和事实,大灰狼觉得是错误的,这个又是大灰狼的观点,但是他的这个观点本身,其实就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总体来讲是事实,但是如果孩子说事实也好,说观点也好,只要孩子说出自己的理由,就都可以认为他是对的,不建议在这个细节上跟孩子纠结。
2、这是一个关于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
这个是事实,事实可以有真假,但是不管你认为对错,这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故事,只有一个结果。
3、狼不是很想吃猪。
这个是观点,因为狼想不想吃猪,他可以说想也可以说不想,两者都可以,是主观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kiki的接受能力比我想像的要强。游戏结束后,她已经可以自己出题目来问我。
她说:比如说,猴子的屁股是红色的,但是有的人想要猴子屁股是五颜六色。
于是我就说:猴子屁股是红色的,这个是事实,但是,有人喜欢五颜六色的猴屁股,这个就是观点。
猴子屁股是红色的,不管你喜不喜欢,只能是红色的。但是你可以喜欢五颜六色的猴子屁股。
然后她又举了斑马这些动物。
孩子的接受能力,超出了我们的想像。
关于孩子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这里会持续下去,尽量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慢慢培养孩子高级的思维方式。
冬天很多树叶都掉了—>这句为啥是观点不是事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