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问:来自于群里妈妈的提问
原来的问题是:
我们家现在一年级,从大班开始每天睡前他都会自主阅读几个故事,阅读的速度是练得超级超级快了。但读后,我没有跟他一起分析故事内容,或以提问的方式检阅阅读效果,纯粹就是读过而已。这种阅读模式是不是应该转变?
我的回答:
这里面需要澄清的是,在儿童早期阶段,我们到底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还是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这两个其实同样比较重要,但是用力的点是不一样的。
培养孩子阅读兴趣,那么用力的点就是在孩子的兴趣上。
如何培养呢?就是给孩子推荐各种好书,然后,只要孩子喜欢读,每天都想找书读,看到书就能安静地拿着读,这个阅读兴趣的培养就算成功了。
但是阅读能力就不一样了。
阅读能力有不同的级别。
第一个级别,就是孩子能看懂故事;
第二个级别,孩子能够知道故事里面隐藏着的人物关系、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三个级别,孩子能够用自己话来聊聊这个故事讲了什么,这说明她对这个故事能够比较好的理解;
第四个级别,孩子能够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以及跟自己的经验相结合,从故事中自主获得一些启发。或引起孩子自己的反思。
……
这些阅读的能力跟孩子的思维的成长,个人的经历也是分不开的。所以,这方面的培养,跟读书的兴趣培养还不太一样。因为先有了阅读兴趣,孩子的视野开阔了,对故事的分析能力就会提升。
但是,如果父母在孩子的任何一次阅读上,都把这个当成任务一样地训练孩子,那么孩子就可能会非常排斥看书,他觉得看书本来是放松的过程,结果就变成苦差事。
另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亲子讨论来培养。用一些比较值得孩子读的书,在共读的过程中,跟孩子进行一些比较自然的分析讨论,这点跟我们的语文课的阅读理解还不太一样。共读中自然而然的讨论,也会让孩子养成一个将书里的内容跟自身相联系的习惯,对以后深入地进行阅读思考有帮助。
个人有一些类似的例子,搜索公号文章《亲子间思辨对话的开展》《跟孩子谈坚持和守望》
最后,阅读是一个个人兴趣,自然而然的养成,快与慢不用干涉,干涉有可能会产生逆反应。如果锻炼阅读能力,可以额外进行一些讨论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