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妈说
之前发了两篇游记,也有不少朋友咨询相关新疆自驾游的一些细节问题。这篇写完,游记就告一段落,我想后面再写一篇关于新疆自驾游的攻略、路线、住宿,饮食,以及旅途中的注意事项等等。也欢迎感兴趣的朋友留言或者评论给我,你们留言的内容,我下一篇文章中都会集中回答哦。
到了库车境内,一下子仿佛来到了隐秘之地,这里多怪石、多峡谷、有荒漠,古城池、多墓葬,少数民族聚居, 还有那一段段悠久流传的历史传说,更为这片土地增加了神秘感。
第六站 库车——库尔勒
说起库车,其实,它还有一个别名,叫“龟兹”(qiū‘cí),早在西汉汉武帝时代,龟兹就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据说那时候的龟兹也属于人口大国,多的时候有8万人左右,相较其他几千人的小国,算比较庞大了。
那时候著名的事件就是张骞出使西域,把中原文明从丝绸之路传到国外。同样在三十六国之中,还有赫赫有名的有楼兰、若羌、精绝、车师等,我们之前经过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隶属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而著名的楼兰古城就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罗布泊,说起罗布泊就不得不提起那位神秘消失了的科考学家彭加木,以及消失后的各种脑洞大开的传闻,更是让新疆增加了神秘感。就连罗布泊的具体位置都是个大疑问,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认识就是“罗布泊”属于“游移湖”,它在以一定漫长的时间周期而摆动,所以,现在罗布泊还不一定就是那时候的罗布泊。
话说巴音洲的罗布泊还是早在19世纪末被国外多位考古学家关注,德国考古学家李希霍芬曾7次来中国,对罗布泊的位置和另外一位俄罗斯考古学家产生分歧,提出了“丝绸之路”,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新疆的考古热潮,也就在那个时候,大量文物纷纷外流。
而当时的中国处在清朝,中国学者虽然对西域文化也很感兴趣,但是仅限于书本上,就算有,也是被流放的官员出版一些风土人行的笔记,虽然那时候的中国学者对于金石碑文的也有较好的解读能力,但是因为没有实地考察经验,所以最早的新疆考古的重大发现归于西方。
库车县位于天山中部南麓,塔里木盆地左边,南靠塔克拉玛干沙漠,属于暖温带大陆干旱气候,我们进入了库车,就相当于来到了古龟兹国,之前还经过库车美丽的大小龙池,转眼间,路边山体的植被越来越少。
一开始的时候还没有在意路边的山体,但是后来,发现这样的山越来越特别,越来越多,山体不高,植被很少,纵向沟壑密布,好像是人工刻意雕凿,查了一些资料才发现,库车北部靠山属于冲积扇地形,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所以这样的土地多沙砾、盐碱重,不适合植物生长。
下图这峭壁般耸立的山体,密布细密的沟壑,想必很早以前是山体断层造成的神奇景观。
一路上灰尘非常大,车外的温度非常高,这里基本没有人烟,没有多少植被,看到的几处多是采矿作业场,库车是一个资源富集县,油气、煤炭资源尤其丰富。
慢慢的山的颜色开始变化,越来越红,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景有点兴奋,队友们一扫疲惫,纷纷表示要下车看看这些奇特的山体。
这样一个干旱的地区,沙土满天飞,你也许以为这里就没有什么值得看的,恰恰相反,这里有一个非常神奇的峡谷,以前我也只是在资料上看到美国的黄石公园有这样的地貌,想不到这次在库车也能得见,非常壮观,这个是必玩景点。

天山神秘大峡谷
天山神秘大峡谷离217国道并不远,开车过去很方便。下车买票的时候,顶着脑袋上的大太阳,异常酷热难档,但是说来也奇怪,干旱地区的热不是那种湿热黏糊,虽然温度很高,但是好像不会太容易冒汗。
据说,神秘大峡谷庞大的红色山体群形成于距今1.4亿年前的中生代的白垩纪,经亿万年的风剥雨蚀,洪流冲刷,形成纵横交错,层叠有序的垅脊与沟槽,山势陡峭,曲折幽深,谷内最宽处有几十米,狭窄处仅容一人通过。
这样的地貌也被称作雅丹地貌,据说新疆最美的雅丹地貌是乌尔禾魔鬼城,因为行程比较紧张,所以并未现场去看。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地貌组合。
一到大门口的几座红褐色连在一起的陡壁,看上去就像一座雄伟壮观的皇宫。
下图的几排连着的大柱体,让我联想到了雅典的帕特农神庙。
深入峡谷,感受到里面的阵阵凉意,瞬间感受到季节变幻,刚刚还是酷日炎炎的夏季,转眼就来了凉风习习的秋天。石头上风化的细沙柔软如粉,倾泻如瀑。
沿着狭长的谷道,红色纹路的峭壁直立高耸,人在里面,仿佛落入巨石深渊一般,如果天黑了在里面,应该也是格外阴森恐怖。
行走中,我们做的最多的动作就是仰望,仰望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敬畏它。
这里的岩石,软硬程度不一,被风经年累月的侵蚀,有了现在这些奇特的造型,下图远处的山体看上去就有像布达拉宫,非常壮观。
峡谷里有个阿艾石窟,天然形成,里面居然还有冰凉的泉水涌出。1000多年前,佛教徒来到这里,寻找他们的极乐世界,并绘制了大量精美绝伦的壁画。1999年,一个牧羊人发现封存千年的壁洞,只是年代久远,据说壁画的很多部分都已经脱落。石窟并未对游人开放,所以不能得以一见。
大约花了近三个多小时,游览完整个峡谷,大家嚷着肚子饿,纷纷表示要吃顿好的,这下看起来已经到下午四点多了。张L哥建议我们在库车用晚餐,然后到库尔勒住宿,这样后面的吐鲁番之行时间会比较充裕。
驱车一段时间,就来到了库车县,按照大众点评,找了一家餐厅,库车的餐厅多有馕坑,馕坑不仅用来烤馕,还用馕坑来烤羊肉或羊腿。一天没有好好吃饭,所以这顿一定要吃好。点了椒麻鸡、烤囊、羊肉汤、羊肉串等等。新疆饮食口味有点偏咸,拌面尤其好吃,羊肉汤里的羊肉依旧鲜嫩美味不膻,怕是吃了这的羊肉,回去再也吃不习惯了。
吃饱喝足继续上路,开到库尔勒还是要三个小时,这段行程公路平坦,开车比较轻松。到达库尔勒,我们入住当地的佳鑫国华酒店,安顿下来饱睡一顿,明天开始通往吐鲁番,至此,独库公路之行算是完满结束了,后面到吐鲁番之后,再回到乌鲁木齐。
第七站 库尔勒——吐鲁番

博斯腾湖
库尔勒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首府,说到库尔勒,我们想到了库尔勒香梨,还有很有名的长绒棉,因为库尔勒的光热和水文优势,这里土地肥沃,光照长,在古代就是重要的粮食基地。
当然,这很大一部分要得益于他的母亲河——孔雀河,她是罕见的无支流水系,其唯一源头来自博斯腾湖,从湖的西部溢出,穿铁门关峡谷流经库尔勒市,尉犁县,注入罗布泊,孔雀河横穿库尔勒市,把库尔勒市区一分为二,是库尔勒市工业、农业、经济的命脉。
早上用完早餐,赶往吐鲁番的路上,我们特意去孔雀河的源头——博斯腾湖看一下。还没到湖边,前面就有一些小的湿地,里面有很多的水鸟觅食休息,人一走过去就噗啦啦的飞起来,叫声居然听起来嗲嗲的。
博斯腾湖景区不大,但是湖非常大,一眼望去不着边际,有点太湖的即视感,安静的坐落在这片广袤的蓝天下。这里游客不多,在湖边休息片刻,清静自在。
从景区出来,在大门口有一遛排烤鱼摊位,张L哥特意叮嘱,一定要尝一下这里的五道黑烤鱼。据说库尔勒市最具特色的就是博斯腾湖烤鱼。它的原料是博斯腾湖出产的一种叫五道黑的小鱼,冷温带河湖鱼类,生长较为缓慢,3冬龄始达性成熟,肉质紧实,据说最大个体体长可达500毫米左右,烤出来后鲜香无比,撒上点辣椒末,味道非常好。
吃罢香喷喷的烤鱼,我们又开始启程了,这次的终点就是吐鲁番,路途要经过三个多小时。开往吐鲁番的途中,一路都是光秃秃的丘陵。吐鲁番是盆地,海拔还是负的,是我国最低的盆地,也是世界第二大低地,第一是约旦死海。吐鲁番被称为火洲,这次真要体验一下这火焰山的威力了。
晚上9点多,到达吐鲁番,一下车就被滚滚热浪吓倒,跟这边的天气相比,杭州这几天持续40度左右徘徊都不算什么,直觉这里的温度有50度了,简直就是被扔到了烤箱。
入住当地的全季酒店高昌路店,行李收拾完毕之后,楼下觅食去了,去了一家“阿娜尔汗特色美食”餐厅,因为过去已经11点样子了,好多菜都没有,叫了羊腰子拌面,还有美味的手抓羊肉,照片忘了拍了。那个拌面特别好吃,很推荐,一定要尝一尝。其实很遗憾的是在新疆没有吃手抓饭,因为行程还是比较赶的。
吃饭的时候,我们就商量明天的行程,明天是在新疆的最后一天,我们都订了后天8点的机票飞回家,所以明天准备多扫几个景点,原计划是先去葡萄沟,然后依次是去库木塔格沙漠,高昌故城,最后火焰山前观望一下,然后一起赶回乌鲁木齐。这样明天的节奏就会很赶,早上就要早起,一起约了早上7点半出发,回宾馆的路上,又备了一些干粮。
第八站 吐鲁番——乌鲁木齐——杭州

葡萄沟
8点多的吐鲁番没有那么热了。说起吐鲁番就想到小学课本里学的葡萄沟,想要了解吐鲁番的人文历史,葡萄沟是必须去的景点,那边满山的葱葱绿绿的葡萄架,还有制成葡萄干的山房,以及维吾尔族的民族特色的土房,第一次得见,感觉非常奇特。
吐鲁番常年干旱无雨,特别在夏天七八月份,高温都达40度以上,特别是火焰山,据说地表温度有八九十度,被调侃为沙窝里面煮鸡蛋。但是葡萄沟却不同,葡萄沟是火焰山下的一处峡谷,被称为火洲里的绿洲,沟里即便是夏季,也是非常凉快,沟内有布依鲁克河流过,主要水源为高山融雪,所以沟子里的水清澈冰凉。
吐鲁番冬冷夏热,雨量少,气候非常干燥;晴天多,日照充足。虽然气候干燥、降雨少,但由于日照充足,使高山冰雪消融,给农作物输送来宝贵的水。白天温度高,可以加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有利养分的积累。夜间温度低,农作物的吸作用减弱.减少了养分的消耗。因此,瓜果、蔬菜长得特别大也特别甜。
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那里出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去,有的运到阴房里制成葡萄干。阴房修在山坡上,样子很像碉堡,四周留着许多小孔,里面钉着许多木架子。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就成了葡萄干。这里生产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摘自《葡萄沟》课文
然而要找到葡萄真沟倒是不容易,因为葡萄沟景区非常大,有点类似于联票,大家如果去过横店影视城就有感觉了,他有五个分景点,离的都有点远,我们第一次没经验,买完票,逛了葡萄沟民俗村,然后就再也找不到其他景点,在一个假的王洛宾音乐馆逗留了很久,结果发现此路不通。
后来跟随大巴来到了葡萄沟游乐园,才算真正找对了路,后面又逛了达瓦孜民俗村,还有阿凡提庄园,但是由于之前已经浪费了一些时间,所以后面的景点略过了,比如那位唱《在那遥远的地方》的王洛宾音乐馆,我们就放弃了。葡萄沟游乐园不错,还有达瓦孜景点也不错,都值得去一次。
如果你买完票的话,直接建议百度导航到葡萄沟游乐园就可以了。
到处都是长长的葡萄藤架,既可以作为经济收入,又可以乘凉,还很美观,一举三得咧。吐鲁番的葡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那时候这里就已经在种植葡萄了,据说葡萄也由此引入内地。
维族人很会享受生活,他们在葡萄架下放一张床,当地称之为“卡塔”,看起来比双人床还大一点,据说即便是夏日炎炎,躺在上面也是非常凉爽的。
在误打误撞的第一个景点:葡萄沟民俗村,发现了比较有名的吐鲁番斗鸡,这种斗鸡身高腿壮颈长,嘴巴粗短,胸肌发达,眼大冠小,极具攻击力,过去吐鲁番民间传统的娱乐活动就是斗鸡,据说吐鲁番的斗鸡还打败过世界最著名的泰国斗鸡。
民俗村里有个阿凡提故居,还有古县长衙门,看来看去,出了巴依老爷的房子比较豪华,其他基本都是用土做的。
在这个葡萄沟里,现在的好多民居依然也都是土坯房。在吐鲁番地区,这里几乎气候干旱酷热,降雨量少,日照长,是典型的内陆沙漠气候,盆地中粘土层厚,墙体就全用土胚砌筑,用不着砖石。所以无论这边的民居如何变化,土都是最基本的原材料。
葡萄沟坐落于火焰山的一条狭长的峡谷之间,通常,靠谷底的一侧有流水,种植葡萄,而另一侧地势较高、比较开阔通风好的地段,就盖了很多四面有孔、通风透气,像火柴盒一样的荫房,这样的建筑也是吐鲁番的地方特色,秋天的时候,一串串葡萄就被送去荫房,收获甘甜易储存的葡萄干。
随后开了一段路,去了一个假的景点逗留了一会,又跟着大巴车才来到了葡萄沟游乐园。(所以建议还是直接百度导航到葡萄沟游乐园),这里感觉就正规多了,刚刚进去就碰到一场民族歌舞秀,维族人的出了名的能歌善舞,他们的舞蹈也感染了一部分游客,音乐舞蹈总是给人带来欢乐,可惜我们汉人就没有用舞蹈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习惯。
葡萄沟的景点并不是很特别,感受一下,如果赶路的话,确实没有必要逛的太仔细,到处差别都不大。
张L哥强烈推荐我们一定要买那里的哈密瓜,这里的哈密瓜属于伽师瓜,是瓜果中的珍品,价格不贵,一大个十几块钱,但是打开后尝了一块,真心好吃,非常鲜甜,以至于一个都不够大家分。
本来准备领了哈密瓜直奔库木塔格沙漠,但是又看到了旁边的达瓦孜景点,看起来很特别,立马下车进去。达瓦孜民俗村推荐看一下。安保检查之后,就看到了美丽的葡萄藤架,这里的葡萄藤架特别美,一看就是做了精心的设计,ki爸最喜欢这个哈密瓜,一下吃了好几片。
这里的泉水冰冰凉,恩泽着这片绿洲!
这个馕坑据说可以烤骆驼,新疆真是处处有馕坑,馕坑也是用土做的!
“达瓦孜” 是维吾尔族一种古老的传统杂技表演艺术。”达”在维吾尔语是”悬空”之意,”瓦孜”是指嗜好做某件事的人。”达瓦孜”一词,是借用波斯语”达尔巴里”,意思是高空走大绳表演,古时称为”走索”、”高原祭”、”踏软索”等。果然,我们在达瓦孜广场看到很多悬空的钢丝绳,只是没有演出。
爬上旁边的凉亭就可以远眺这片葡萄沟。
游览完达瓦孜,差不多12点多了,接下来的计划有点赶,于是赶紧开车直奔库木塔格沙漠。

库木塔格沙漠
古时,吐鲁番在很多时候都是作为中央王朝的前哨或者基地,可以说,那时候的将士使者、商贾行人只有穿过吐鲁番哈密和善鄯之间的戈壁沙漠,才算真正到了“关外”,接触到异域文明。
库木塔格沙漠在鄯善县的南部,葡萄沟开车过去一个多小时,她是新疆第三大沙漠、被世人誉为唯一与城市相连的吐鲁番大沙漠,库木塔格沙漠一带汉唐时为西域丝绸之路交通要道。库木塔格景区东西长62公里,南北宽40公里,沙漠面积1880公里。
去往鄯善的路上,一路上都是裸露的山体,气温非常高。
路过一片规模不小的墓地,墓地的样子也很有维族特色。
来到库木塔格风景区,景区有两条线路,一条线路是进去提供游览车,令一条线路是自驾游的,我们选择了自驾游。后来想想,自驾游确实更方便,因为沙漠里面的温度特别高,队友因为超高温有点中暑,幸亏后来直接车上开空调,恢复的也比较快。
自驾游的入口距大门有8公里,我们按照指示开车。库姆塔克果然是沙漠连着城市,沙漠前栽种了很多葡萄藤,绿油油的,长势非常好。还有一些庄稼,但看这些,真的想像不出居然靠着渺无人烟的沙漠。
一进入景区,满眼的沙漠,对于第一次看到沙漠的人来说,确实非常惊喜,沙漠不是粗糙的,远远看看起来就像绸缎、像巧克力丝滑。队友去过其他的沙漠,他们都说这里的沙漠都比之前的要好看,沙子特别细。
时间有限,不能随意转悠,于是大家一直决定先逛完这个线路,再决定在那里逗留,于是一路上,我们都把目光沉溺在这无尽丝滑的沙漠里。
钟点有沙漠越野车,喜欢刺激的队友都跃跃欲试了,租了一对脚套,觉得很有必要,不然鞋子里面肯定都是沙子。越野车在沙漠高低处狂奔,都有种坐过山车的感觉。沙漠车开到沙漠深处,我们下车来欣赏风景。
踩在沙漠上,沙子是滚烫的,如果鞋子比较薄的话,感觉脚都会被烫到,一个队友的鞋子都被烫脱胶了。估计沙子的温度有七八十度左右,还真的可以沙窝煮鸡蛋了,一瓶水放到沙子上一会儿,水喝起来就很滚烫。
这么高温的沙漠,很容易脱水,所以必须带上水杯,我单独行动的时候,没带水,一会儿功夫就感觉要脱水了。所以,高温的沙漠不适合带小朋友一起玩,滚烫的沙地、高温的炙烤,对小朋友来说很煎熬。
当然,对于城市能力高的成人而言,即便高温下,依旧很兴奋,内心一直很庆幸,最后一站来一趟沙漠,这新疆之行就全了。
在沙漠里拍片,怎么看都像大片。
在沙漠里走上一个沙坡比爬山要费劲多了,沙子细软蓬松,一脚踩下去就会陷进去,沙坡脊上走的话会好一点。队友们往前面的那个坡头进发,回来的时候,一位队友有点中暑,满脸通红。
我选择挑战对面的高山坡,但是爬了一半就有点绝望。因为没有带水,我都感觉快脱水了,挣扎着跑回沙滩车上。
沙漠里还有驼队,耐高温的骆驼蹲在沙地上,真为他们捏把汗,沙子那么的烫好伐,关键上面还不搭凉棚,确定不是在烤骆驼么?据说骆驼不吃东西在沙漠里可以存活一个月,不喝水可以活两周。
亲身体验沙漠的热辣,更觉得骆驼这种动物的神奇。
逛完景区的时候,差不多快四点了,本来想去高昌故城也来不及了,景区这个点差不多也快关门。于是坐上车,直奔乌鲁木齐去了,我们在乌鲁木齐住上一晚,第二天一早就各自飞机回家。
其实高昌故城也非常想去,但是时间所迫,没有去成也是非常遗憾的,上班族人伤不起,主要还是假期太少了。只能期待下次还有机会再来新疆。
驱车三个小时来到乌鲁木齐,张L哥作为东道主,特意在乌鲁木齐的神木源为我们准备一桌好菜为我们践行。乌鲁木齐的特色菜烤包子、红柳烤串、老酸奶、手抓羊肉、五道黑小鱼、薄皮包子一定都要好好尝尝,出了这里,很难享受到这样的美味了。
乌鲁木齐的神木源倒是一个非常适合餐饮休闲的地方,里面还有一些免费参观的动物,第一次见到四角羊,还见到一个类似独角兽的小羊,小朋友来这边吃饭应该会比较喜欢,推荐给大家。
晚上还了租车,又打车去了一家靠近机场的酒店,去机场只有8公里,提前滴滴预约了车辆第二天来酒店接。早上闹钟没有设置好,幸亏朋友提醒,匆匆忙忙感到乌鲁木齐机场,6点20出发,8点零五的飞机,还是非常赶的,主要是乌鲁木齐的安检非常的严格,花费的时间会比较多,所以大家一定要多留出一些时间。
夏天的天气非常好,飞机上可以直接看下面白雪皑皑的雪山。
这一次新疆之行一共7天,从乌鲁木齐出发,一路经过天山天池、奎屯、天山雪山、伊犁、那拉提、巴音布鲁克、和静县、库车、库尔勒、博斯腾湖、吐鲁番、葡萄沟、库木塔格沙漠,领略了雪山的冷峻之美、高原草原的秀丽壮美、雅丹地貌的诡谲、沙漠的浩瀚,对神秘的西域风情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新疆之行告一段落,但是不会结束,我们还会再来。下次再去,我们也许会去北疆的喀斯特,也许会走南疆的喀什和田线路,下次行程安排轻松,还可以带上kiki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