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线条实验1|线条表达情感

KI妈说

        一直认为在跟kiki的亲子玩乐的过程中,我想达到的目的,不是信息的输入,而是思维的启发。

 

如今的社会早已不是知识稀缺的时代,信息越来越泛滥,我们现在可以通过任何途径去获取我们想要的知识,但是让人怦然心动的想法见解依然很珍贵,而这些一定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经历感悟去提炼而得。

 

在艺术启蒙的这些游戏中,想带给kiki的,也并非是手工作品的好看与否、认识多少个艺术家的作品,而是希望通过这些的操作,让他能够学着关注事物的细节以及事物跟事物之间的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具有某些特性,他们的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制作出我们想要的效果;

 

并且通过对经典艺术作品的耳濡目染以及重点作品的细节感知,帮助他形成自己的审美价值。

 

kiki经常这段时间经常会问我一句话:别人都喜欢我画的画吗?

 

我跟她说:只要认真画的画,大家都喜欢。就算有时候别人不喜欢,也是因为你里面的一些东西他不喜欢,比如你喜欢紫色,你画紫色的,别人不喜欢,可能是因为他不喜欢紫色,喜欢黄色呢?你看看这些厉害的艺术家画的画,每个画法都不一样,但他们画的都很棒,所以你只要画出你自己喜欢的,你的画也一样很棒。

 

不管如何,绘画其实就是在表达自我,跟他人无关。

之前的几期都是关于颜色的一些有趣的认知实验以及一些操作,这期进入线条周了,线条是绘画的重要部分,但是线条也是有情绪的,简单的线条可以表达情感,让孩子也来一起感知体验下简单的线条里面被忽略的有趣体验。

 

1 聊聊我们眼中的线条

线条是绘画表达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线条有水平、垂直和倾斜的方向,每一种都能引起不同的感觉和反应。水平线给我们的是放松、沉稳、平静,垂直的线会传达出力量、稳定和高贵的感觉。如果想制造紧张、运动的感觉,他们会使用倾斜的线条。当然,线条还有直曲、长短、粗细、模糊的一些特性,当然线条还可以通过有规律的重复来制造节奏感。

 

对孩子而言,线条应该是他们绘画的开始,在幼年的初期,颤颤的拿着笔在纸上画出了一条长长的线。记得kiki小的时候,最开始是画圈的,在纸上画大大小小的圈,慢慢的,圈的周围画上了细细的放射状的线条,慢慢的线条的变化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所以,对于4岁的kiki来说,俨然是一个画线条老手。

 

拿出一张纸和笔,跟kiki开始了一段对话:

ki妈:kiki,你能画一个躺着的线条吗?

kiki连忙在纸上画了一条。

 

 

ki妈:现在看看,这幅画看上去像什么

kiki:像外面的地。

ki妈:好的,那你能画一条站着的线吗?像我这样站着。

kiki又画了一根垂直的竖线。

ki妈:那如果我动起来了,你怎么画呢?

kiki画了一根站着的曲线,并扭来扭去的做了一下动作,表示这样看上去就是在动。

 

 

原本还想跟kiki说说其他的线条,比如长短、螺旋状的一些特性。结果kiki已经自顾自的画起来,边画边说:线还可以这样画,变成树叶,还可以这样画,她用短而多的线来做树皮(今天突然出现用重复的线条表现纹理了)。

 

 

 

 

孩子的画,总是动感十足。

 

2、欣赏大师的作品

     找了一些大师的一些作品,其实每幅作品里都有涉及通过线条来渲染不同氛围,这里找了几幅这种特点比较明显的作品。

 

     当然,在跟孩子聊之前,我们爸妈先来看看这些画的特点。

 

1、下图是“格子大师”蒙德里安的作品,采用粗的轮廓线来分隔空间,线条都是水平和垂直的,这样的线条搭配很干净、清爽,让人觉得很平静。

 

(艺术作品欣赏都是个人的观点,我看的是我的观点,孩子看的时候也有孩子的观点,重在引导孩子去思考,至于他们思考成什么样了,这些都不重要。)

 

 

2、下图是雅各布.劳伦斯的作品《装橱柜的工人》,作品中可以看到刻画工人时采用多个方向倾斜、刚硬的线条,来体现工人紧张、忙碌的工作场面。

 

 

3、下图是毕加索的静物画,线条的密集堆砌,让画面显得拥挤不堪。

 

 

4、德国画家弗朗兹.马尔克的《奔跑的黄牛》,画面均以曲线以及倾斜的线条,来表现牛狂放不羁的奔跑,正面画面显得非常有动感。

 

 

5、南宋画家李安中的《竹鸠图》,这幅画中的线条虽然也是弯曲倾斜,但是却有种柔和静谧感。

 

 

对一幅画的赏析,越是专业的人越是有更深的见旳,ki妈只是一个艺术爱好者,欣赏作品也都是从自己的认识层次出发,但是,这不妨碍跟孩子一起讨论讨论对作品的喜好,历经沧桑,依旧被世人奉为经典的艺术作品,总是有原因的。

 

介绍给kiki看的作品,一般也是用一些细节的地方去引起她的关注,让她尽量多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就够了。

 

拿出关于上面作品的打印版,跟她一起聊聊。

ki妈:kiki,这里面你最喜欢的是哪个图?

kiki:最喜欢小鸟和牛。

ki妈:那你先来看看小牛在干嘛啊?

kiki:牛在跑呢

ki妈:是啊,我们看到牛的后腿都翘起来了,整个都是倾斜着的。看到牛身上的线都是斜线,连后面的树跟山都是倾斜着的。牛好像在很快的往前冲。

 

kiki看了一下牛,就立马在纸上画了一个人像,这次她画的人物也开始倾斜着,她画完跟我说:妈妈,你看,这个小女孩在爬到树上想采树叶呢。

 

 

kiki对鸟儿很喜欢,于是,我们又转到《竹鸠图》,这幅画,并没有跟kiki说太多,因为本身,鸟儿就已经很吸引她了,只是提醒她,注意那些毛茸茸的线条,让鸟儿看起来很温暖。

 

kiki想要模仿这个鸟,于是就在纸上开始画起来。很难想像她脑海中是如何布局构思的,不过,就让她自己考虑去吧。画画是非常私人的事情。

 

 

 

至于上图为啥少了一个角,是因为kiki认为我画的鸟太丑了,剪掉了。

 

kiki不喜欢毕加索的《静物画》,认为看起来乱糟糟的。于是我们又简单分析了一下,也许是里面的线条太密集了,看起来非常拥挤。于是又拿出门德里安的格子画给她看,她觉得这幅画很好看。

 

 

 

她看着画说了一大堆:这个蓝色的是厨房,这个白色的这些地方都是玩的,红色的是床,黄色的小孩子玩的。哦,黄色的是门口的毯子,诺,从这里就可以出门。

 

原来kiki把这幅图看成是一套房子,里面不同的房间,分隔明确。于是,我们又讨论了一下:跟毕加索的作品比,这个作品只用到了横的跟竖的线,看起来很安静,很整齐,不会乱糟糟。

 

最后,拿出雅各布的画,问她喜不喜欢,她说喜欢,因为他们都在干活。把牛的图跟这个图对比一下,也很容易发现,这两幅图都是非常有动感的。提醒kiki注意工人的线条:工人的线条也都是倾斜的斜线,很多的斜线出现之后,就看起来大家都很忙、很紧张。

 

4、画出属于自己的线条画

让孩子从里面随便找一幅其中的主题,画一幅自己的画。

 

kiki本来想画牛的,但是模仿了一下,发现画不了,于是有点泄气。我把作品拿走,让她随意发挥。于是她就有了主意,她说想画白鹭,之前我们在野外看到的白鹭,看来野外的出游对她的印象很深啊。于是她很快拿了纸画起来。

 

用一团线条做白鹭的身体,看起来倒也是蓬松柔软。

 

 

她想画站在水里,一条腿抬起来的白鹭。也很注意的画了小河和水里的小石子。

 

 

觉得乱糟糟的云朵破坏了宁静,又把云朵那丛给剪掉了。

 

 

这会儿看起来,kiki《溪中的白鹭》跟《竹鸠图》的风格倒是很类似啊。

 

4、后记

对kiki的艺术启蒙,我的观点就是自由发挥加适当引导,这种引导就是定期的来一些主题,让她去关注某些方面的细节,来引起她的关注和思考,经典作品一起欣赏也是比较好的方式,直接让大师的画去影响他。当然我也最怕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她,所以也会很注意保留自己的观点,鼓励她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特别是欣赏艺术作品的观点。

 

kiki绘画从一开始,没有上课没有特意指导过任何画画的技巧,也非常避免让她依样画东西,因为ki妈不太会画画,老实说,自己的画画虽然样子看上去像,但是总体看起来比较僵硬,倒是kiki胡乱的画,也是看起来灵动十足,所以感慨每个孩子天生都是艺术家。

 

在我的不断的鼓励下,kiki基本通过自己的观察,来给自己喜欢的事物造型,从一开始的抽象画到现在越来越丰满。早期的艺术启蒙主要还是以锻炼观察力跟专注力为主,真正的绘画基本功是建议到小学的时候才进行。

 

之前看过一段话:如果孩子一上来就学基本功,那么素描这些会让她感觉到非常枯燥,失去画画的兴趣。但是如果一开始的时候,能够让他去关注周边的事物,注意各种细节,比如树皮是什么样子的,纹路是什么样的,等他真正学习素描的时候,比如画树皮的时候,他就不会觉得枯燥了,反而因为小时候的亲身体验,对这些更感兴趣。深以为是!

 

2人评论了“08、线条实验1|线条表达情感”

  1. 我最近在家自学水彩画,五岁女儿看了会说妈妈你画的真好,我画的没你好看,老师会喜欢我的吗?我试着和她解释大人的想象力没有孩子丰富,所以学习东西只能先跟着老师模仿,孩子不一样孩子的话很丰富,天马行空这是大人画不出来的,画画是为了开心,自己开心就可以。也不知道她能不能理解,但我会继续画下去。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