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教育走向何方|聊聊美国的一所新型高中

上图为这所高中的内部图,本纪录片资源获取见文章末尾。

 

-   ki妈说  -

 

在实践亲子启蒙的时候,我的知识库,也一直在同步更新,我会不定期的分享个人在儿童教育方面接触到的新理念和一些思考。

 

本文提到的这所高中,是坐标美国的high tech high高中,称得上是颠覆传统教育模式的典范,用项目制教学(PBL模式)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探究、创造。纪录片《most likely to succeed》用客观的视角去记录这所学校,至于赞同还是反对这样的模式,每个人内心其实都有了答案。

 

 

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会分享一篇这样的文章,看似离我们很遥远。确实,我们的孩子在目前能预见的学习阶段,也许无法享受到这样的新型教育,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些社会悄然发生的变化,看到未来的趋势,也许我们对未来的准备会更充分,更游刃有余。

 

-   国际学校就一定轻松吗?  -

 

经常听到群里妈妈说,我不想孩子那么累,不想走国内的应试教育路线,我要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去,出国留学。

 

殊不知,走国际路线,是一条更为艰难险阻的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语境,面临同样的考试,压力会更大。

 

我们一直认为,美国的教育很领先,但是,事实上,美国的教育被民众诟病也久已。

为什么呢?

 

— 标准化考试,应工业发展而生 —

 

即便是教育理念先进的美国,主流的方式还是采用标准化考试来选拔人才。

什么是标准化考试?

 

教材是统一的,考试内容是统一的,答案是有参考标准的。

 

对于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热情的孩子,他们不得不关闭这扇探索之窗,转而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记忆大量知识,揣摩出题人的意图,不断加强考试技巧,获得更高考分上。

 

美国的标准化考试是怎么来的呢?

 

200多年前,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德国前身)大败,痛定思痛,为了建立更健康、更有序、更顺从的军队,他们开始了对农民施行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在一栋房子里,被隔成不同的房间,每个房间用来学习不同的内容,每次学习的内容大概是45分钟左右。

 

这样的教学模式被在普鲁士度假的美国学者贺拉斯•曼引入美国。

 

当时,美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萌芽期,这样的教学模式被工业革命先驱们看中,用来把无组织的农民训练成适合标准化工业流水线的工人们,以便让他们更有秩序,更高效。就在那时,美国成立了十人委员会,制定了每个孩子都该知道的标准化科目,这也是一直在美国沿用至今的课程,这一百多年来,大多数都没有改变。

 

 

— 标准化模式下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

 

其实大家都是从标准化考试下出来的孩子,我在片中特别留意了几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大家也许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人物1:  片首一开始就是一个原本非常喜欢上学的小女孩,但是当她四年级的时候,她突然对学习不感兴趣,觉得很无聊,并且学习直线下降,孩子很痛苦,家长很着急。

 

 

人物2:  一个High Tech High学生的妈妈,虽然她对这所新式学校没有正规的授课方式和教材,感到担忧不已。但是,从她的口中知道,她朋友们一些非常优秀的子女,考入常青藤大学,却在三十多岁的时候,突然认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爸爸妈妈。这让这位妈妈觉得很恐怖,所以,她把孩子送到了这所新式学校。

 

人物3: High Tech High的CEO,学霸级的,掌握了自己在行的学习方法,可以让自己考高分,进法律学院只是因为工作比较好。后来选择了退学,从事自己喜欢的教育行业。

 

人物4: High Tech High的老师,伯克利大学数学专业毕业,刚进入工作,觉得自己一切都没有准备好,不知道如何团队合作,承担灵活、开放性的工作,如何恰当的时期提出问题。

 

 

而标准化模式下的群体像,就是那批High Tech High招收的新生,他们对老师开放性的问题,以及要自己做决定非常不适应,他们内心更期待老师给出明显的提示,非常依赖老师,好让他们按照标准来进行准确的行动。

 

从例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标准化考试把人放在一个非黑即白的简单环境中,让人像一台计算机一样思考,尽可能做到准确而高效。

 

但这种在现实生活不会存在的,现实中,你需要团队,你也可以通过任何方式获取你要的知识,去解决复杂的问题,没有参考答案。

 

 

—  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

 

标准化考试培养的人才确实能很好的适应工业时代,从大学毕业后,你可以找一个还算完美的工作。

 

但,那是在以前。

 

我是2007届的毕业生,那时候,大家都说的一句话:毕业就是失业。而美国的情况呢?

 

片中举出了调查数据,从2009年开始,工作岗位一直在增加,但是雇佣率却没有增加。

 

 

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在增加,但是2000年后,中产阶级的家庭收入反而呈现下降趋势。也就是说,虽然雇佣的人少了,但是社会却创造了更多的财富。

 

 

为什么有这些反差?

 

不是因为经济衰退,也不是因为国外劳动力的竞争,而是技术开始惊人的介入。

一方面,高速发展的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另一方面技术取代了很多工作岗位。

 

我们去年开始一直在热议的AI,目前来讲机器人或者计算机已经能够取代驾驶员、律师、甚至某部分医生的工作,这看似很难被替代的工作,未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会有更多的岗位被机器人替代。

 

那么未来,什么样的人才不会被淘汰?

 

答案很简单,不再是那些擅长工业生产的公民,而是拥有创新思维的世界公民。机智、灵活的,能坚持不懈,不断学习,有学习和成长心态,有创造力,反权威主义。

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目前这种蓝领工业模式的标准化考试可以做到的,我们的教育也越来越向跟技能相关的一切,而很少与知识体系有关的教育模式迈进。

 

 

就像大人物在讲到教育的时候,对于学习知识还是理念,他们总是更强调理念。

 

 

 

—  High Tech High 是怎样一所学校?  —

 

HTH就是这样一所创新教育模式下的高中,目标是培养高品质的学生。

 

她是美国的一所公办的高中学校,通过这个州的每个区域抽签来录取学生。这所学校的特色是:

 

1、没有教材、没有考试、没有一节课一节课的课堂形式,通过每个学期的展览之夜,大家展出作品来衡量一个人的成绩。

 

2、没有大纲,老师可以自由的教授他们认为重要的,老师的聘用合同是一年一签的。

 

3、整个学期围绕着老师制定的项目目标来走,期间学生通过团队协作,来设计、制作、展示成果。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只在背后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  父母对这样的学校有点担忧  —

 

一方面,学生在这样看似混沌的学校里,慢慢找到了感觉,甚至那些有社交障碍和惧怕团队协作的孩子,也开始去适应并喜欢上了这样的模式;一方面,父母们对这种没有课本、没有考试的学校有种深深的担忧?

 

上大学怎么办?

 

学习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工作之后,自然而然就会学到了。但是,考不上大学,可能也会失去一些机会。

 

同时,一些优秀的学生反而也会反对这样模式,他们的理由是,先让我考上大学再说。

 

纪录片给出了一条让人深思的线。我们在学习知识以应对考试的时候,学到的大多数都是“惰性知识”,就是那种能够刻意记忆能够回忆起来的知识,但是却不能被自发用来解决问题。

 

而你通过自己探索、学习、失败后锻炼出来的能力、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才能真正能够在以后生活中帮助你解决复杂的困境。

 

—  HTH的成果展示  —

 

纪录片记录了HTH新生班级,如何从传统教育中慢慢的去适应这样的新模式,并收获成长的。

 

 

上图为新生面对老师的指令茫然无措的状态。而下图是,学生们适应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展示出了超强主观能动性的一面。

 

 

片子中特别列举了两个角色。

 

一个角色是一开始非常害羞、说话声音小的萨玛莎,但是她在项目中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导演的位置后,一切开始改变了。

 

 

随着项目的进展,我们能看到她展示出了敢说敢做、有领导能力的一面,下图就是其中的一个场景。

 

展览之夜,她导演的舞台剧获得一致好评。后来,她对自己的评价是,找到了自信。

 

而另外一个是参与历史重现组的,他们的项目是:了解不同文明如何兴起和衰退,总结文明的趋势、走向和共性,并将这些用一个机器来展示出来。

 

一开始的时候,大家对文明的兴衰进行讨论,老师则坐在角落里记录观察这一切。当确定好了他们要展示的方式之后,小组成员进行分工。

 

下面就是他们展示的成果,大齿轮四周有14个区域,每个区域由一组学生负责。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历史、对文明的兴衰进行探讨,还要通过软件制图,涉及到很多机械原理的学习。

 

 

我们看出来,模型其实还是很复杂,结果有一组未能如期完成任务。下面这位就是这个小组的负责人布莱恩。

 

 

虽然没能完成任务,但是,他在参与这个项目的时候,投入了非常大的努力,不是外在的压力迫使他去这样做,而是他内心非常希望能做好这次真正面向观众的展览,这就是项目制教学的魅力,学生主动的探索、创造,而不是填鸭式的被灌注知识。

 

在现实生活中,你一次没有成功,你可以进行第二次,我们都是从错误中学习,总结经验,砥砺前行。

 

 

所以,展会之后,老师重新给了布莱恩机会,让他自我检查,继续完成项目,最后,终于把团队的作品完美的呈现在大的历史齿轮上。这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最真实的场景。

当然,还有好多同学也在项目行进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团队协作中的软技能,而这些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很难发现的。

 

回到我们之前的担忧上,其实连HTH自己都说,学校的模式并不适合所有学生。那么,父母担心的升学率呢?是不是注定这样新模式的学校走不了传统的升学之路呢?

 

 

片子结尾给出了这样的结果:

 

HTH的毕业考试,比州的平均水平高出10%,而大学入学率竟然高达98%。

看到这样的结果,其实大家内心都已经很清楚了。用项目制教学来激发孩子的自我驱动力,给孩子带来的成长比纯粹灌输知识要大更深远。而这所以项目制为主的学校,其实主要就是做了这件事情。

 

 

一旦孩子克服困难,努力自我成长,那么他就是最有可能成功的。

 

《极有可能成功》(most likely to succeed)纪录片的完整版,

如果需要,请加ki妈微信:maoerhutong,备注:HTH,免费获取。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